何传启: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理论

2011年01月31日15: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地区现代化 地区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世界现代化 排名 新人类发展指数 新人类 发展指数 HDIN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现代化报告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质和文化服务(MEA,2005)。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图2-56),是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图2-68)。它包括分段和分层生态现代化、分领域和部门生态现代化等。

1、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简史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积累了大量文献。在众多理论中,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Huber 1982, 1985),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环境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Mol,Sonnenfeld 2000)。生态现代化研究,不是研究自然环境、生态或生态学的演变,而是研究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

(1)生态现代化研究的起源

生态现代化研究,源自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从本质上说,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效率导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Hajer 1995),是环境议程的一种重构。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运动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而环境保护被看成是企业和政府的负担。是要环境保护,还是要就业和增长,成为一个两难选择。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生态现代化概念进入发达工业国家的政策议程,它是一个全新的选择。生态现代化认为,在生态学原则指导下,环境管理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Young 2000)。

(2)生态现代化研究的发展阶段

荷兰学者摩尔认为,生态现代化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表2-105)。

(3)生态现代化的相关争论

关于生态现代化的论战,自该理论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Mol,Spaargaren 2000)。

首先,关于现代化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西欧国家的环境运动和社会学家中,一个强势思潮是所谓的“反现代化、反工业化、反生产力理论”。他们认为,污染和资源破坏是工业化的产物,环境和生态退化是现代化过程走向死亡结局的证据。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模式的某些根本转型是需要的,转型的目的是修复它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现代社会制度的放弃;现代化没有过时,但需要结构转型。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后物质价值,对现代化持反对或批评态度。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的物质性不能减弱,现代化还要继续,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现代化来解决;工业化问题,可以由超工业化解决。

其三,激进生态主义的争论。生态主义认为,现代价值或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需要根本改变,需要建立真正的绿色价值、绿色运动和绿色政治等。有人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关于环境改革的调和产物;它没有把环境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把它与经济目标放在一起,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考虑。还有人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政府的保守环境政策提供了某种辩护。

其四,关于生态平等的争论。有人认为,生态改革,环境友好的住房、汽车、食物和服务都是为富人服务的,穷人需要面对关于食物、能源和水的环境税。这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生态现代化理论,关注发达国家的环境改革和生态转型,这种生态转型扩大了国际不平等。深生态学运动,要求平等对待动物。环境相关的社会不平等,成为争论的热点问题。

2、生态现代化的事实和经验

生态现代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以来,现代化前沿轨迹已经出现了四次浪潮。生态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第四次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化的一次生态转型。《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现代化的事实和经验等。

(1)生态现代化的客观事实

关于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这里重点讨论四个方面。

首先,生态效应领域的基本事实。18世纪以来,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上升,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态足迹增大,人均耕地、草地和淡水资源下降,人均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下降,人均钢铁产量从上升到下降,人均矿产生产具有地域多样性,人均空气污染从上升到下降,人均工业废水BOD(生化需氧量)从上升到下降,温室气体排放在增加,但部分国家已经下降。19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增加等。1998年《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1/3~1/2的陆地面积已经被人类活动所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含量)提高了30%;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天然固氮总量;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经超过可利用总量的50%;近2000年来,地球上大概有1/4的鸟类物种已经灭绝;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度捕捞或耗尽(Lubchenco 1998)。

其次,生态经济领域的基本事实。18世纪以来,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地生产率上升,物质经济的比例下降,人均物质产值上升,谷物单产和现代有机农业上升。20世纪以来,农业化肥使用强度从上升到下降,经济能源和资源密度从上升到下降,单位GDP的CO2排放从上升到下降,废物循环利用率上升,自然资源消耗比例具有地域差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现象上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环境退化与人均收入的关系表现为一条倒U型曲线。

其三,生态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18世纪以来,物质劳动力比例下降。19世纪以来,人均服务收入上升,长寿人口比例上升,城市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上升,农村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上升。20世纪以来,城市废水处理率上升,城市空气污染从上升到下降,人均城市废物上升,能源使用效率从下降到上升,环境风险具有地域差异等。

其四,生态现代化的综合事实。20世纪以来,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持续变化,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持续变化,生态转型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和不同步性,国际环境协议和国际污染转移有全球性影响,经济发展与许多人均自然资源的相关性不显著;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具有品种和地域差异等。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发达国家经济继续增长,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经济与环境指标脱钩率达到52%(OECD 2002)。

(2)生态现代化的技术路径

人类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与所采用的技术紧密相关。人类的科技发展,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主导技术是不同的,不同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生态现代化的历史演化,受人类技术进程的影响,存在一个技术路径。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在某个历史截面,我们又可以看到不同技术的并存。这就造成了生态现代化的技术影响的截面特征多样化和时序特征的阶段化。

例如,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主导技术是农业技术,包括灌溉农业、水利技术等,还有手工业和采矿技术等。当时的经济活动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土地退化等。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技术,形成工业化大生产,环境影响扩大到空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知识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问题(表2-106)。

(3)生态现代化与生态制度

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是工业革命期间的事情;环境问题引发全球关注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环境的法规和制度,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例如,工业革命的先行国家——英国,在19世纪初就开始环境立法。19世纪以来,生态和环境制度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表2-107)。特别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世界环境法律体系出现了两个趋势:第一是环境法规数量和国际环境协议也大量增加;第二是各种环保主义的“非政府组织(NGOS)”的成长,它们已成为国际环保的实际力量(艾伦比2005)。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