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启: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理论

2011年01月31日15: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地区现代化 地区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世界现代化 排名 新人类发展指数 新人类 发展指数 HDIN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现代化报告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4)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如果从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大会算起,生态现代化已经有30多年历史。在过去的30多年里,生态现代化在争论和冲突中前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如一些西欧和北欧国家,生态现代化的进步是明显的。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随着地球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类的物质需求和废物排放,都将逐步逼近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极限。虽然技术进步可以部分缓解环境压力,但仅有技术进步是不够的。人类生活模式和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必须的。随着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的进步,发展中国家将不可回避生态现代化的国际和国内压力,所以,生态现代化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其次,生态现代化不会一帆风顺。生态现代化,需要理性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经济波动和环境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当经济衰退时,环境意识会受到挑战。当环境危机时,经济增长会受到质疑。是要汽车,还是要蓝天,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答案。当然,既有汽车,又有蓝天,那是最好。生态现代化一直是在争论中前行。

其三,生态现代化需要创新和学习。生态现代化要求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求生态合理的结构转变和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观念的变化是关键。在生态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创新和观念变化是本质所在。在生态现代化的后行国家,学习和观念变化是重点,地域性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和学习,是推动生态现代化的两个杠杆。

其四,生态现代化需要国内合作。生态现代化是一次生态革命,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管理和个人行为的生态合理的转变。政府、企业、社会、环境保护组织等,都面临生态革命的冲击。他们既是变革的力量,也是变革的对象;他们需要改变别人,也需要改变自己。冲突与合作,就在所难免。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冲突和对抗是环境运动的突出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保斗争在继续,但环保合作已经成为主流。环境议程的全民合作和民主参与,是生态现代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其五,生态现代化需要国际合作。太阳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大气循环、水循环、碳循环、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等,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他们跨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扩散、废物污染转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都需要全球公民的通力合作。空气是没有国界的。虽然全球的平等合作还是一个口号,但许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展开。

其六,生态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现代化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欧洲的生态现代化,比较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比较小,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西欧国家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他们首先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推动欧盟的环境合作,并积极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生态现代化。

北美的生态现代化,比较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北美国家,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他们首先提出工业生态学,推动环境立法和环境治理,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相对比较少。

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现代化,比较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发展中国家,多数结合本国国情,有选择地推进生态现代化,政府和科学界的作用比发达国家更为突出。其中,有些国家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有些国家选择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国际环境贸易和环境外交非常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者强调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有些学者采用双重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达国家则保持较高的资源消费水平和人均生态足迹。

3、生态现代化的现状与前景

(1)生态现代化的现状

首先,生态现代化的总体水平。2004年,瑞士等58个国家已经进入生态现代化,他们分布于世界五大洲。其中,德国等10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期,约占国家样本数的8%;美国等48个国家进入起步期,约占国家样本数的41%。

其次,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前沿。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瑞士、瑞典、奥地利、丹麦、德国、法国、芬兰、英国、荷兰和意大利。

其三,生态现代化的进展。在20世纪70年代,荷兰等7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在80年代,意大利等11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在90年代,韩国等40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

(2)生态现代化的前景

首先,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如果按198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2050年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指数比2004年约提高一倍,2100年比2050年约提高一倍。

其次,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落后50年,2050年世界生态现代化平均水平大约相当于2004年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其三,生态现代化的国家分布。2050年进入生态现代化的国家将超过70个。21世纪末绝大多数国家将进入生态现代化,部分国家将完成生态现代化,实现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

4、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领域理论,涉及现代化过程的生态互动和生态转型。目前,它大致包括两个理论集合: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

(1)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欧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环境社会学一个主要理论。这种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故简称为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德国学者胡伯被认为是这个理论的提出者(Mol 200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社会制度和生产模式的环境改革和生态转型。80年代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试图去解释和描述这个转型过程的性质、内涵和动力(Mol 2001)。它是一个非常活跃和不断发展的思想流派,迄今没有统一的理论定义和表述。

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描述一种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它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协调,经济流和物质流、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可以脱钩。

生态现代化的核心是预防、创新和结构转变,它有六个要点。

首先,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持续的生态重构,建立生态现代性。这种生态重构,是生态和环境意识引发的、社会实践和制度的转型和改革。尽管目前的生态转型过程还不能说是线性的和不可逆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永存的和很难倒退的(Mol 2001)。

其次,在生态重构中,要发挥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联合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生态改革的核心机制,同时强调在生态改革中经济和市场动力的重要性,市场经济鼓励的、政府促进的工业创新能够促进环境保护。

其三,正确对待环境挑战。不仅把环境挑战看成是危机,也看作是机会;把减少污染看成是加强经济竞争力的工具,而不是要求额外地增加和维持昂贵的末端处理技术;生态现代化可以看成是环境敏感技术的机会(Christoff 1996)。

其四,建立新的环境议程。通过建立新的环境议程,超越各种冲突和利益,形成环境议程联盟,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风险,解决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环境管理的常规矛盾。

其五,建立前瞻的和预防的环境政策。采用预防原理,促进环境改革,推动宏观经济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结构和环境政策等的长期结构变化。

其六,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参与式的战略环境管理(Huber 2000)。

荷兰学者哈杰认为,生态现代化有六个转变(Hajer 1995)。

首先,环境决策的技术变化。从应急和治理模式,转向预测和预防模式;引入许多新技术,使企业能够把环境意识整合到自己的成本和风险分析中。新的环境政策工具有:污染者付费、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预防原则、可交易的污染权、污染税、资源税和排放税等。

其次,科学在环境决策中的新作用。生态学,特别是系统生态学,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家需要研究自然的“多重压力”和“临界负荷”,确定自然所能承受的污染水平。

其三,微观经济的变化。经济观念,从环境保护只是增加成本,转向污染预防付费。它促进了“低或零废物技术”的发展和“多价值审计”(衡量成功不仅算经济收益,还要算能源和资源利用),预防性投资逐步取代“末端治理”技术。

其四,宏观经济的变化。生态现代主义认为,自然是公共物品或资源。传统的观念是,自然基本是免费物品和能够用作“接收器”。它强调稀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鼓励生态定价、再循环和技术创新。

其五,环境政治和立法过程的变化。自然不再被当作接收器,企业越来越支持污染预防。环境统计和相关分析,成为决策的基础。

其六,环境决策的参与制。环境决策是一个开放的参与式的过程,环境非政府组织、地方居民、环境评估机构、咨询机构和政府机构等都参与其中,形成环境议程联盟。新的政策议程往往是,经过研究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其他部门发表意见,提出相应领域的变化。

荷兰学者摩尔认为,生态现代化有五个特征(Mol 1995,2001)。

首先,改变科学和技术在环境退化和环境改革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不仅是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而且是治理和防止环境问题的潜在的和实际的工具。②传统的治理和恢复方法将被更强调预防的社会的和技术的方法所替代,这种方法在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设计阶段就整合了环境意识。③关于环境问题的定义、原因和解决办法的科学和专家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不会减弱科学技术在环境改革中的作用。

其次,经济、市场动力和经济机构的重要性增加。生产者、客户、消费者、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应用部门和商业协会等,日益成为生态重构、创新和改革的社会载体,它们与政府机构和新社会运动一起,共同改变了环境改革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其三,政府在环境改革中的传统核心地位发生多种变化。①更加分散、灵活和协商共识式的政府管理成为趋势,较少从上到下的命令和控制。②非政府机构更多地参与和代替政府的传统任务。③超国家组织和国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国家在环境改革中的传统作用。

其四,在生态转型过程中社会运动的地位、作用和观念的修正。环境运动者,改变过去以反现代化理念为基础的、处于核心决策制度外围甚至被排除在决策机制以外的地位,更多地参与政府和市场的决策过程。这样就产生了合作与斗争的两极或二元战略。

其五,改变散漫的实践,政治和社会议程出现新理念。不论是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反对者,还是漠视环境意识的重要性的人,都被认为是合法的。保护食物基础的代际团结,看来已经成为没有争议的核心的公共原则。

英国学者柯汉等总结了生态现代化的六个基本原则(Cohen 1997, 1998, Picou 1999)。

首先,“超工业化”原则。生态现代化采用“超工业化”原则,改善工业技术的“设计程序”。这个原则包括:清洁的、低资源密集的技术和生产过程,减少对昂贵的、附加的尾端技术的需要,大幅度减低经济发展和环境退化的关联性,使现代工业进入新的轨道。

其次,政府管理原则。生态现代化注意到过去企业自主污染管理的无效,要求更严格的政府环境管理。这种管理将促进“先行者优势”和经济可行的绿色产品,创新的生产系统。

其三,综合污染管理。生态现代化认为,通过发展“综合污染管理”战略,可以克服污染在生物环境里的转移。这种战略是生产过程和管理的再设计的一部分。

其四,预防原则。生态现代化要求工业部门通过建立“预防计划”,更多、更及时地处理它们产生的健康和环境灾害。

其五,环境责任制度化。生态现代化要求在所有组织内部建立环境责任。所有公私部门都关心环境质量,把环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其六,决策网络化。生态现代化要求建立广泛的机构网络进行决策,对付环境政策的生态对抗和冲突。工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需要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使决策建立在良好信任和自由信息交换基础上。

生态现代化既是一个环境社会学理论,又是对发达工业国家环境改革的实际进程的真实反映。目前,生态现代化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Pataki 2005)。

第一,宏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从资源和污染密集的经济部门向信息和知识密集的部门转变。它趋向与能源和物质应用脱钩,从而走向更清洁的发展道路。

第二,政府环境政策,已经从应急的、命令和控制模式,转变为参与和市场导向的模式。

第三,消费者日益成为有环境觉悟的人,他们的需要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模式。

第四,许多环境非政府组织改变策略,成为环境问题的合作伙伴,接受改革战略。

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它基本是欧洲环境改革的理论描述,其国际适应性仍需要检验。例如,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健全,农业的生态压力等因素,需要予以考虑;这些因素不同于欧洲。其次,它缺少统一的理论定义和系统的理论表述,规范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其三,作为一种现代化理论,它仍然是不成熟的(Seippel 2000);它的现代化理论意义上的内涵相对比较少,它需要发展更多的类型学、更精确地说明各种类型反映的历史现象、在中间层次上发展类型学等。其四,生态现代化只是现代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