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洋洲华商业务迅猛发展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大洋洲的华侨华人总数为80多万人。其中以澳大利亚为最多,大约近70万人;新西兰14万多人;巴布亚新几内亚约5000人;所罗门群岛约1000人。澳大利亚、新西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面向亚洲的政策以来,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移民以及其他裔族移民大量移进这两个国家。
第一,澳大利亚华商半数以上集中在悉尼
澳大利亚统计局于2006年8月8日公布的2005年人口普查报告,澳大利亚华人有669890人,比5年前增加113336人。2001年人口普查,华人为556554人。以上数字是由人口普查时填报祖籍一栏而计算出来的。此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合法和非法移民。据推测,现在全澳华人人口约有70万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4%。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中三十七、八万,也就是50%以上生活在悉尼。
早年到澳大利亚谋生的华人几乎都是广东的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三邑人和四邑人(台山、新会、开平、恩平)。他们是被澳大利亚发现的金矿吸引来的。淘金潮过后,一部分人留在澳大利亚从事种植、洗衣、木工等职业。华工的到来,形成了与白人工人的竞争,于是澳大利亚各州和联邦政府先后实行了排斥华人和有色人种的“白澳政策”,限制亚裔移民。当时,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华人基本只有两类:一类是19世纪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华人的后裔;另一类是各国到澳留学的华裔留学生。
据统计,1966年,澳大利亚华人为26723人,占总人口的0.23%。1966年3月,澳政府初步废除了“白澳政策”。1974年,政府宣布新的移民政策,即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
自此,30多年来,澳大利亚开始接纳大批华裔移民。1994年,澳政府给予1989年6月20日以前抵澳的3.6万中国大陆留学生居留权,当年全澳华人人口超过40万。随后,这批留学生申请家人到澳大利亚,几年间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总数约15-20万人。
悉尼和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一和第二大城市,也是近年来华人的聚居地。来此定居较早的华人移民,大多从经营中餐馆、杂货店、肉铺等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生意起家。他们早开门、晚关门,终日辛勤劳作,一点一滴积攒着家业。
早年从上海移民澳大利亚的陈锡恩以纺织业起步,后来又投资房地产,生意越做越大,终于登上了澳大利亚富人排行榜。
李先生,是从小杂货店起家,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他的家业已经增长了数十倍,在悉尼有10余家连锁食品杂货店。
张先生移民到澳后开始一个人打两份工,每天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在一家超市做售货员,下午4点到晚上11点到中餐馆做服务员。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他在城区较好的地段购买了一栋大房子,还能支付大女儿业余学习钢琴的高额开销。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在澳华人挺直了腰杆,在澳华人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些老移民的后代和新移民开始涉足科研、教育、电脑、电信、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其发展势头令人瞩目。
90年代前后的部分移民,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有些中青年移民,与先前移民有所不同。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来澳大利亚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大多开办独立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成为大学讲师、医生、高级技术人员等。有的大陆移民背靠祖国市场的优势,开展进出口加工、融资、旅游等贸易,生意规模上了台阶。譬如,以经济移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的傅显达就是一例。已经50多岁的他,目前个人资产达到3.55亿澳元,拥有16个大购物中心,在澳大利亚的富人榜上排在第47位。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布里斯本阳光海岸已预留100多公顷土地,用来发展一个3.5亿澳元的华人主题旅游及教育中心。一个华资集团收购了40公顷土地,建造全球“最新的高科技中国城”。
据《星岛日报》报道,澳大利亚上市华商SABINA共斥资1000万澳元建造“中华世界”项目。“中华世界”将设有贸易办事处,供中国各省租用,而“帝王宫殿”可以举行帝王主题的婚礼,另有高档的度假别墅供中国来的游客享用。
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中开中餐馆的越开越多,原因是喜欢吃中餐的澳大利亚人越来越多。随着澳大利亚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商业联系日益增加,澳大利亚的商界、政界人士也开始重视华人的文化。
第二,新西兰华商尚在起步阶段
新西兰最新的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新西兰日趋“亚洲化”,民族、语言和宗教迅速变化。其中华人是最大的亚洲移民群体,自2001年起至最近的几年间增长了40.5% ,现在有147570人,主要居住在奥克兰。
迄今,欧洲人仍是新西兰最大的民族群体,占总人口的67.6% 。但亚洲移民增长最快,如今是第三大族群,占总人口的9.2%,超过太平洋岛民的6.9%;而在上一次人口普查中,亚洲移民只超出太平洋岛民1%,当时后者的人口比例为6.5% 。
在两次人口普查的5年间,亚洲人飙升近一半,增至354552人,亚洲移民的人数增长,远远超过新西兰总人口的7.8%增幅。
在亚洲人中,华人是最大的移民群体;第二大群体印度人飙升68.2%,是亚洲人种增幅最大的。三分之二的亚洲人居住在奥克兰,该地区是吸引移民的中心。
新西兰与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是继毛利人和欧洲人之后第三批抵达新西兰的主要群体,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很多中国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这里淘金。淘金热结束后大多数人回到中国,也有一些人留了下来。
那些留下来的人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途径。他们分散在这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主要经营洗衣店、蔬菜水果店以及菜园。这些都是资金投入不大但需要大量体力的艰苦行业。在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之后,他们的后代在新西兰的商业、文化和政治等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中国与新西兰间的密切关系发展势头令人鼓舞。新西兰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也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第一个结束与中国双边谈判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发达国家。
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农历春节和元宵节都已成为新西兰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华商为当地社会做出贡献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大约有5000人左右,所罗门群岛的华人大约有1000人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取得当地国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大部分居住在首都莫尔兹比港,也有建立农场和种植园而住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所罗门群岛的华人大部分居住在首都霍尼亚拉,主要经济活动是经商。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岛屿国家,有“世界鳄鱼之都”(鳄鱼养殖极为发达)之称,矿产、石油、林业、渔业和经济作物种植资源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那里的陆上和海上交通不发达,公路不多,几乎全靠空运。岛内村落之间靠卡车、小厢型车来往,高地峡谷、深沟切割处,则设有网状便桥或吊桥衔接。在这里的华人大多以经商为主,靠勤劳节俭、家庭与宗族关系成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社会中,亲属关系是商业组织的基础,也是造成他们做生意成功的主要原因。亲属们互相联合在一起周转资金和组织人力,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不过,现在中国传统的亲属联合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华人亲属或家族成员在一起经营商业的时候,都更强调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名的华商领袖陈秉达,祖籍广东台山,1912年出生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腊包尔。他的父亲陈均和大伯父陈乐、二伯父陈齐都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第一代移民,为开发当地经济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华人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人物。
陈乐1894年随船来到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1905年,他在新爱尔兰岛上承租了约50公顷的农场,带领几个华人共同开发经营,成为第一个在该岛上承租农场的中国人。
在陈氏三兄弟中,以三弟陈均(又名陈大均,西名阿鲁易阿昆)的成就最大。由于受过良好的德文和英文教育,陈均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才干。他经营进出口和批发业务,生意兴隆。到了上世纪20年代,阿鲁易阿昆公司已成为新几内亚首屈一指的中国商行。从30年代开始,他分别在上海和香港设立了代理商行,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与此同时,他逐渐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领袖。
陈均于1963年去世。陈秉达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经营有方,大胆开拓,进一步扩大营业规模,拓展经济领域,投资经营可可果和椰子园,成为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有名的富豪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