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校长张行强展示学校这几年来记录出售空饮料瓶的账本。
转变思考角度校园垃圾变成财富
9年坚持创造一个积少成多的“神话”
废品回收老板成了学校“编外老师”受助学生 感恩一份“心灵资助”
几分钱一个的空饮料瓶,累积起来力量有多大?青山区钢都中学的师生们给出了答案:该校师生从2003年开始,将所有的空饮料瓶集中起来售卖,一共卖了16万元人民币,其中14万元已都资助给了贫困学生。
校团委书记陈洁介绍,2003年的一天,学校在开办公会的时候,谈起很多学生乱丢空饮料瓶的现象。大家讨论出一个办法:在每个班级教室里放一个容器,专门装学生们喝完的空饮料瓶,每个月集中一起卖给收废品的师傅,卖来的钱用以资助贫困学生。
在以后的9年里,这项“空瓶计”被当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传下来,到今年,累计卖了16万元,其中已有14万元用以资助贫困生。
政教主任洪中元说,每年11月份,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申请、家长签字、老师和学校确认等步骤,每人都可以领取300到500元的补助。
目前已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的童甄嘉子,2003年至2006年在钢都中学上学,在高二、高三两年都受过这项资助。如今,她大学本科毕业后,靠自己的努力在国外继续深造。她说:“虽然当年受助的资金不多,但这些钱体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这份心灵上的资助比什么都重要。”
副校长黄春玲说,9年来,大家只做不说,“空瓶计”并没有被外界知晓。不过,这将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助学活动坚持下去。(记者翁晓波)
9年坚持创造一个积少成多的“神话”
“我们动员学生回收空饮料瓶是从2003年开始的。”钢都中学校团委书记陈洁介绍说。钢都中学是青山区的一所市级示范高中,在校生规模较大。学生多了,每天喝完的饮料瓶不好打理,有的学生直接丢在校园里,既不卫生,又影响学校形象。在一次办公会上,大家谈到此事。校长张行强建议:这么多瓶子,每天都卖出去,时间长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用这笔钱资助贫困学生。
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第二天,各班班主任就在教室后面放置了一个空盒子,并交代学生:以后喝完的矿泉水瓶子和饮料瓶子不要乱扔,都放到盒子里。
因为盒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后来,学校统一购置了塑料大桶,专门用来收集空饮料瓶。每周,专职负责回收的伍阳兰师傅会来学校两次,到每个教室收取。负责和伍师傅“接洽”的是每班的团委书记,他们和伍师傅一起仔细数水瓶的个数,记录在学校特意制作的本子上。
每个月底,伍师傅会将收购空饮料瓶的钱统一存到校团委的专用账户。
钢都中学副校长黄春玲介绍,起初大家只是觉得这是个变废为宝的好点子,没想到9年的时间坚持下来,小小的空饮料瓶竟然卖了16万元。
有了钱,就要想办法发给贫困学生。学校采取的办法是:贫困学生自己申请,申请书必须有父母的签字,然后请班主任老师签字、学校复核,复核通过的才能成为受资助的对象。
每年11月份左右,学校就会启动这项工作。受助学生数量不等,每年在30名左右,每个学生视家庭情况不同,又分为300元、400元和500元三个资助档次。
在学校团委办公室里,放着一大沓资助申请书,其中有些纸张已经发黄了。“这些资料,是我们此项活动的最好见证。”陈洁说。
这些名单中最早的是2003年的,最近一批是2011年的。在部分受助者的后面,还有专门的红笔批注,如“单亲”、“特困”等。这些学生的资助金额相对多一些。
“我们最开始是直接给钱,把他们的家长请过来搞一个内部的捐赠仪式。”校长张行强说,后来有老师提出这样会不会伤害孩子及家长的自尊心,于是就改成直接把钱打到饭卡里。
“过了几年,我们又改过来了,把这些孩子的家长请过来开一个家长会,把钱发下来。”张行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