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扶持人口大幅减少

2011年01月13日17:4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一五 山南地区 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工作 扶贫办 扶贫项目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项目建设惠及民众

路通则信息灵,信息就是财富。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广大农牧民群众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5年来,山南地区扶贫帮困工作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状况,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作为出发点,农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地区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和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稳定。

山南地区扶贫办扶贫科负责人说,5年来,山南在基层农牧区新修灌溉渠道180余公里;草场建设40余万亩;桥梁18座;新修乡村公路29公里;小型电站2座;架设农用输电线路30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7处长108公里;完成贫困户安居工程、民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8754户。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山南扶贫办还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先后安排了藏鸡养殖35万只;干果基础建设7.3万株;为贫困户购买生产资料46800头(只),;蔬菜大棚80座,藏獒养殖208只,安排劳动力转移项目49个。

参与项目建设摆脱贫困状况,尽快走上富裕道路是山南扶贫工作的一个特色。山南地区扶贫办明确规定,在项目建设中,必须确保15%的项目交给当地农牧民施工队,在项目建设中,尽量使用当地民工参与建设。

山南地区扶贫办党组书记安丰年告诉记者,“十一五”以来,在山南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群众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或农牧民施工队承建及劳务输出等方式共增加现金收入达1.2亿元,占“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项目国家投资的38%。

培训机制不断健全

群众收入显著增加

5年来,山南地区扶贫办加大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培训机制不断健全,群众收入显著增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洛扎县次麦居委会针对本村耕地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的现状,为进一步转移剩余劳动力,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提高其生产生活水平,次麦居委会一班人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渠道,完善发展思路,群众积极参与地区农发办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2006年至今,在地区扶贫帮助下,洛扎县扶贫办、镇政府领导先后从外地聘任相关技术人员10余人次到次麦村进行技术指导,共培训农牧民技术人员达60余人,并积极拓宽预制构件发展领域。形成了采石采沙加工业、建筑队、养殖业、放牧业、农业生产5大发展组织,走上了发展专业合作经济之路,所生产的各类建材产品的规格、质量完全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切实以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占领了洛扎县大部分建材市场。

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居委会先后申请国家扶贫特色产业补助资金136.5万元。同时,居委会投资39.13万元,村民小组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60万元,贷款34万元,援藏扶持18万元,组建了砂石料加工协会,目前总资产达200多万元,年可生产水泥砖20万块,采砂3.4万立方,开发石材8万立方。

“十一五”以来,山南共安排扶贫培训资金313.4万元,培训人员达5500人次。通过对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生产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学好一门技术,增加一项致富本领,使许多村已出现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在新阶段进一步转变培训思路,改变了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劳动力就业上,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坚持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工作来抓。

安丰年说,5年来,山南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劳动力转移项目累计实现产值1.6亿余元,实现利润480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到1.3万户,5.3万余人,人均增收900余元;转移就业1600余人,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