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失事直升机 战友:"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发布时间: 2008-06-10 09:44:03  |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失事;直升机;失事直升机

    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中将6月2日在灾区映秀组织指挥军地人员搜寻失事直升机。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记者黎云在搜救直升机上报道:

  734号直升机失事后,记者跟随752机组,在生死峡谷中连续进行了两天高强度搜救。一次又一次充满了期待地起飞,一次又一次黯然神伤地返航。


  6月1日清晨的成都凤凰山机场,空气好像已经凝固,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地忙碌着,一队士兵正在往752号直升机上搬运着绳索、工兵铲,还有水和干粮。

  机长是有5000多飞行小时的特级飞行员伍安国。与邱光华一样,他也是一名有30多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地震发生以后,家在安县的伍安国多次飞过已经倒塌的家,却不能降落下来,看看自己80多岁的父母是否安在。

  为了减少直升机负重,搜救队员都陆续下了直升机。记者上去告诉杨磊,记者的照相机可以当望远镜用,帮助机组观察。杨磊想了想,表示同意。

  伍安国和杨磊驾驶着752机组再次起飞。搜救直升机像一只鹞子,在峡谷中忽上忽下,悬停、掉头,空中落差达到2000米,螺旋桨掀起的巨大气流,挥起了巨大的尘土,在直升机窗户上蒙上了一层灰。伍安国的手紧紧地扶着操纵杆,眼睛死死地盯着前面,杨磊则负责观察望。

  事后杨磊告诉我,搜救直升机在搜救中,风险非常大。峡谷细长,周边的山峰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直升机遭遇紧急情况,没有足够的空间爬升拉高,掉头返航的回旋空间也很小。峡谷的气候变化太快,有时候飞得好好的,突然就飘来一朵云,直升机就像一头扎进牛奶里一样,什么都看不见。

  第一天的搜救从早上6点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没有重大的发现。

  第二天,752机组再次起飞,继续搜救。但天气却不作美,能见度很差。昨天发现的疑似目标,也找寻不到了。直升机像犁田的牛一样,在各个山峰之间来回地穿梭,仍然没有收获。

  “邱光华早上出发前,我们还互相说了声珍重,结果还是没能回来。”一名机组成员对我说。尽管飞行员都经过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但我仍能看出他掩藏不住的忧伤。

  “实在是太难了。”杨磊一边摇头一边说,“盯着看,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邱光华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本来部队安排还有一年退休的邱光华在救灾中负责地面指挥。但他坚决要求到救灾一线。“这一带地形复杂,我高原飞行的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年轻的飞行员们尽快成长起来”,邱光华说。

  邱光华是最早率机组把米-171直升机接装回来的飞行员,从此,几乎团里所有的米-171飞行骨干,都是他带出来的。多年来,他出色完成了多次重大演习和抢险救灾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5月12日以来,邱光华和机组人员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他的家在重灾区茂县。这次灾难中,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无人照料。由于通信中断,直到5月16日,邱光华才与家人联系上。在执行救灾任务时,他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却一直没有时间回去看望老人。

  同样主动请缨参战的王怀远,还有两年就可以退休。5月31的飞行,是他在这次救灾中的第77架次飞行。

  先后在直升机修理厂、机务大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王怀远,是一个对飞机的外场和内场工作都高度熟悉的复合型人才。提起任何一种故障,他马上能说出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