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失事直升机 战友:"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发布时间: 2008-06-10 09:44:03  |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失事;直升机;失事直升机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的一架米-171直升飞机,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失事。图为米-171直升飞机在映秀镇至银杏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穿梭飞行救灾的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我们一直在期待奇迹发生”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自5月31日下午成都军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一架直升机失事以来,灾区军民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搜救行动,1万多人、100多架次直升机、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展开了一次次地毯式立体搜救。

  自救灾以来,这5位机组人员始终以无畏行动履行人民解放军使命,他们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在灾区军民心中。


  截至记者发稿时,搜救仍在进行之中。

  “兄弟,你怎么还不回来?”

  记者刘永华、李宣良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报道:

  5月31日14时56分,734机组与地面失去联系。

  得到直升机失去联系的报告后,指挥部立即指示部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联系机组,同时通过空军中继机、中国移动手机呼叫直升机和机上人员。

  15时45分,指挥部联合搜救指挥组成立。从这一刻起,成都军区作战指挥室二楼右侧办公室的灯光就再也没有熄灭过……

  陈格辉,成都军区司令部陆航处处长,失事直升机机长邱光华的战友,担任空中搜救行动的负责人。自搜救开始以来,他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作战值班室。

  陈格辉告诉记者,直升机失事后,可能出现机体散落,变成碎片的机身涂有军用迷彩,与植被的颜色相同,很难通过肉眼分辨。特别是失事地域山高林密,很多地方因为地震引发山体松动还在不断滑坡,无论是徒步攀越,还是直升机空中搜索,难度都非常大。

  自6月1日中午新华社发布直升机失事的消息以来,各种各样的线索就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传到指挥部。

  每当听到新传来的信息,陈格辉和同事们都会激动得从椅子上蹦起来,拿出大比例尺地图和卡尺,仔细地进行比照。经过科学研判后,迅速给附近的直升机或搜救部队打电话,展开搜救……

  尽管每一次结果都令人失望,但当下一条线索传来时,他们又会重复同样的程序。

  几天几夜很少休息的陈格辉,不时在椅子上打个盹。他说,每回在迷迷糊糊中,他都好像看到了邱光华。

  “兄弟,你怎么还不回来?”他在心中问道。

  5月31日12时,当天上午已经飞行两次的机长、拥有5800飞行小时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接到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接到任务,734号机组成员:51岁的邱光华、47岁的王怀远、28岁的陈林、27岁的李月、23的张鹏,匆匆吃了两口饭,就赶往机场。

  此前的救灾中,他们每天都在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一次接一次的飞行中度过。5月12日以来,邱光华飞行了63个架次、王怀远飞行了76个架次。

  他们所在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一次次化险为夷,将成都经都江堰到映秀、理县这个山高谷深、气象条件瞬息万变的死亡航线,变成了生命通道。

  当天14时20分,直升机拉上因受伤需要转运的14名群众和相关人员,从理县起飞返回成都。大约半个小时后,直升机开始进入银杏乡至映秀镇上空,这里山高谷深,连续几个很陡急的大弯,经常有强烈的扰动气流和阵性大风,山沟里水电站扯出的高压线,也是飞机的隐形杀手。

  14时52分,734机组与750机组建立了联系,开始双机目视跟进飞行。不到一分钟,飞在前面的750机组就发现前方出现大片无法穿越的云雾,而悬崖峭壁几乎就贴在飞机两边。

  两架飞机迅速拉起,机组成员互相提醒,在云缝中与悬崖中穿行。

  14时55分,飞在前边的750机组刚刚从一座山谷中拐弯穿出,浓雾一下子遮蔽了山谷中的狭窄通道。

  14时56分,750机组从耳机中听到了邱光华的声音,下一刻,邱光华和他的机组,还有上边的14名搭乘人员,从通讯信号中消失了……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