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华战友讲述:失事直升机的最后一刻

发布时间: 2008-06-05 14:15:44  |  来源: 南方周末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失事;直升机;失事直升机

每一次飞行都是生死考验

汶川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在高压云层下,空气的气流变化随时可以让任何飞机直接失去控制撞向高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西部高原,从12日地震发生以来,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屡创奇迹。高山峡谷间,有些沟谷的最宽处只有两百多米,窄的地方仅有七八十米,而像这样的地形几乎绵延了整条航线。侦察时找不到降落场,在低空盘旋了十分钟,好似在地面等了两小时,后来在一块麦地上将长在那里的大树桩拔掉后才降落。

对于直升机失事的消息,陆航团政治部副主任刘云志不愿意多谈。然而对于陆航团执行任务所面临的艰苦和危险却甘苦自知。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主要任务是运送兵力到救灾现场。运送物品难度相当大,第一个是运送物资抢救人员的预定地区电线、高压线像蜘蛛网那么密,而且不规则,如果旋翼打到电线上面的话,只有一个结果,机毁人亡。因为旋翼转的速度相当快。旋翼,俗称螺旋桨,不能打到电线上。高压线地震以后不规则,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还挂在半空中。进去的时候必须高度地关注电线是怎么分布的,余政委说,每次进去的时候,每次到上空以后,头发都是竖的。有的电线中间间隔只有80米,只有慢慢地往下面靠,看到空隙再钻进去。每一次进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生死穿越。”

能见度差也是陆航团飞行员遇到的困难,到都江堰察看灾情的时候,能见度不到300米,当时驾机的姜广伟副团长、杨磊参谋长想继续往里飞,飞不进去。当时的任务是察看紫坪铺大坝,看看有没有裂缝,如果地震出现裂缝的话,会很危险。能见度非常差,姜副团长、杨参谋长为了再多掌握一些现场资料及时反馈给省里面,就想往里冲,能见度200米,那是非常危险的,平常训练的时候,绝不允许他们这么干。平时极限是必须超过1500米。现在只有慢慢地往里面靠。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次出现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是由陆航团提供的,当时姜副团长把资料送到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以后,就再也没拿回来。

第三个不利因素是地震以后,降落点不好选择,降落必须找一块平地,开阔地,不能说是随随便便找一个石头靠上。那里什么也没得靠,想找一个小山坡靠,也没办法,上面有树也不行,飞机降不下去。在降落场的选择上,感觉特别困难,有的时候飞机盘旋将近1个小时才落得下去。一个大队长后来反映,说当时太惊险了,好不容易选到一个点降下去以后,忽然感觉到地震,然后迅速把飞机拉起来,拉起来不到一分钟,直升机原来降落的地方陷下去了。如果反应不及时,直升机,包括直升机上面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山里面,土质疏松,余震特别多。

在往返灾区的直升机里,药品、食品这些救命物资装满了机舱。而直升机在高海拔山区飞行,由于空气稀薄发动机动力不足,载重量越大就越不好操纵。但为了让更多的灾区群众得到及时的救援和帮助,飞行员们往往把最大载重量为3吨的直升机装载到极限。

柳建伟把在汶川的航行看作是生死体验,能活着回来要感谢多么秀的技术和勇气。

邱光华的飞机失事时,柳建伟乘坐的直升机在他的右边,然而,起飞10分钟的时候就被浓雾吞没,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感到耳朵剧烈的疼痛,直升机的发动机嘎嘎作响。周遭除了沉厚的云雾什么也看不见。 直到15时10分左右,多么秀驾机爬到比山还高的云层,钻出云层之后看见都江堰的平原地带,从那时候起,他们再也没有看见过邱光华的飞机。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