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习惯以“某某妈妈/爸爸”相称
孩子离开后,董毅的妈妈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同命相怜的家庭。北京的几家时不时聚一聚,“我们的痛,旁人怎么能了解?”尚未坐定,几位失独母亲的声音颤抖起来。
她们习惯以“某某妈妈/爸爸”相称,很少提及姓名。
“别人这么叫我们的时候,就感觉孩子还在。”57岁的“小男妈妈”,随身总带着一块手帕,“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了。”
“董毅妈妈”挺羡慕“小男妈妈”,“孩子是因病离开的,好歹陪着走完了最后一程。”
1998年,20岁的董毅在去同学聚会的路上遭遇车祸,没有留下一句话。
“小男妈妈”也会羡慕“董毅妈妈”,董毅去世后,骨灰放在家中,“可以天天守着。”
小男去世后,很快入土为安。6年过去,每当刮风下雨,“小男妈妈”还有止不住的泪,“他一个人在荒郊野外、日晒雨淋,我心疼啊。”
64岁的“孙萌妈妈”,家境富足的她曾一心想为女儿创造更好的未来。
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女儿26岁的生命,前半生幸福清零,悲痛填满生活。
大年夜,她端着饭碗突然大哭,丈夫呵斥“这日子还过不过?”她一个人跑到女儿的墓地呆上两天两夜,哭着一遍遍抚摸冰凉的墓碑,直到手冻得没知觉。
女儿去世时,“孙萌妈妈”买下两块连着的墓地,准备百年后常伴自己的孩子。
起初,她想和女儿葬在一起,但想起女儿生前说喜欢住大房子,“就不跟她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