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这是在微博上广为流传的一幅漫画,题为《三代人》。
“六普”公报数据:杭州常住人口年龄分布
5月12日,杭州市统计局发布《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杭州常住人口达到870万。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6次人口普查。
1953年,中央准备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了掌握全国人口,做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简称“一普”)。刚刚翻身做主的人民,就像过节一样迎接“一普”,很多地方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全家老小一起穿上新衣裳,喜气洋洋到登记站申报。
根据1954年的公报,那时全国总人口6亿零193万多,省份中以四川最多,6200万,城市中上海最多,620万。
“二普”在1964年,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也急需了解全国人口数量。最终确定的数字是七亿两千三百万多,那一年上海跃升为中国内陆首个千万人口大都市。
“三普”在1982年,也发生在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之后,经济建设急需掌握人口数量。“三普”从准备到完成长达4年。这一次中国人口首次超过10亿,达到十亿三千一百多万。
“四普”在1990年,从此后正式定下“逢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大普查,当时全国人口是十一亿六千多万。
上一次“五普”在2000年,全国总人口十二亿九千五百多万。
2010年进行的是“六普”,全国最新人口数据是十三亿七千多万。
相比10年前
淳安和建德人口少了
滨江人口增速最快
上城区人口密度最大增加人口最少
根据上周发布的“六普”公报,杭州常住人口870.04万人,比2000年“五普”多了182.17万。(注: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淳安和建德的常住人口比10年前少了,淳安减少最多,4.54万人,建德减少4.22万。原因主要是外出打工。
除了淳安、建德,杭州其他区县人口比10年前都有增长。人口增加最多的是江干区,增加43.27万人,仅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从6万多人增长到31万,是原来的2.75倍。第二是余杭,多了35.25万人。
这10年,上城区增加的人数最少,只多了9600人。上城区依然是杭州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每平方公里18000多人。密度最小的淳安,每平方公里只有80多人。
除了870万常住人口,还有大量流动人口不在杭州的统计数据之列。
根据2008年的数据,杭州户籍人口677万,在册流动人口293万,加在一起,大约有970万人在杭州。当时的数据,杭州平均每3人就有1个外来人口。
现在这个数字有多少呢?目前还未正式公布,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致推算:去年“六普”时,共在杭州产生1204万登记人口,除去很少量重复登记的(比如户口在上城区,但人住在下城区,普查时两边都登记了),现在杭州大约应该有1200万人,也就是说,不是杭州户口的长期短期居住者,可能在330万左右(当然这只是个粗略估算,准确数字还需权威发布)。
全国人口大省前十名
广东1.043亿
山东9579.3万
河南9402.4万
四川8041.8万
江苏7866万
河北7185.4万
湖南6568.4万
安徽5950万
湖北5723.8万
浙江5442.7万
直辖市人口排行
重庆2884.6万
上海2301.9万
北京1961.2万
天津1293.2万
部分已公开普查结果的大中城市
广州1270.08万
成都1404.8万
南京800.5万
长春767.7万
西安846.8万
苏州1046.6万
石家庄1016.4万
和10年前比杭州小孩子少了14万老人多了18万
2000年“五普”,0—14岁11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6.45%,65岁以上60.23万人,占总人口的8.76%。
也就是说,杭州14岁以下的小孩子,比10年前少了14.02万,65岁以上老人增加了18.21万。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旦出现下列指标,就意味着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7%(杭州达到9.02%)或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10%(杭州达到13.40%),0-14岁少年儿童比重低于30%(杭州只有11.39%)。按此标准,杭州已经迈入了老年社会。
从家庭结构讲,目前杭州家庭已经进入421结构模式,即一个家庭中一对中年夫妻将面临上有4位老人、下有1个小孩的局面。
据预测,到2020年,现在的小孩子大批结婚生子后,杭州家庭将呈现出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4个准老人,2个青年人加1个小孩子。
(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最新公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