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膨胀:城市不能承受之重

2011年03月17日11: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城市学院 人口承载力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劳动力 人口问题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人口资源 城市功能

理性看待大城市人口规模

从国际经验看,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并非中国独有。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从国际经验看,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迅速向大城市聚集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复旦大学教授王桂新分析,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可以创造更大的集聚经济效益,而且大城市也有利于碳减排,所以大城市化就成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使纽约、东京等超级世界城市,目前仍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中迁入地,其人口规模仍呈增长趋势。受这一规律支配,我国的城市发展也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大城市化趋势。

不过,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还是给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没有完全跟上的情况下,交通、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公共安全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以水资源为例。根据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北京市2009年全年供水(用水)量为3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26.6立方米,人均年用水量仅为85.2立方米。“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北京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在其研究中曾如是表示。

北京市2005年版总体规划曾就此专门作出论述:“根据预测,在考虑内部挖潜和南水北调入京等措施前提下,北京市2020年规划可供水资源量为54.2亿立方米/年。若以缺水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40立方米/年测算,北京的水资源课程在人口约为1600万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年以上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按此标准和可预见的经济技术水平,北京的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1800万人左右。”

赵磊表示,在充分肯定外来人口对北京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交通拥堵、教育资源不足、看病难等都是这一矛盾的表现。

不过,以资源计算城市人口承载力是否科学也存在不同看法。王桂新认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城市以外地区,城市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人才、劳动力主要依赖于城市以外地区的供给,城市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业主要依赖于城市以外地区的消费。可以说,城市以外地区原材料、能源和人才、劳动力的供给及对城市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或其承载力,主要决定于城市以外地区向城市提供多少原材料、能源及人才、劳动力和对城市生产的产品与服务消费需求规模有多大,而并不主要决定于城市本身。北京也同样如此。”王桂新说。

姜向群也认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并非一成不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容量问题。从国际上看,国际化大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如果大规模控制人口规模,是否有碍公平?是否会影响到城市未来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若大幅度的控制人口规模,可能会使北京陷入封闭境地,阻碍劳动力的流通,而且大幅度控制人口规模与北京市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及北京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可能最终会阻碍北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姜向群说,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口的调控和管理,但这并不是指大幅度控制人口规模,限制外来人口进城,而是加强对已有人口的管理,对人口调控也应尽量采取经济手段而减少行政命令。

赵磊透露,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让所有北京人都成为健康的北京人,正是广义的概念,并非纯粹的户籍概念。

王恒新则表示,虽然我国大城市已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所谓的大城市病,但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都未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他举例道:按照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2009年,北京市人口密度为1069人/平方公里,同一时期,东京都人口密度6119人/平方公里,为北京市人口密度的5.7倍;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和埼玉、千叶、神奈川三县)的人口密度为2624人/平方公里,为北京市人口密度的2.5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