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社会化养老前程漫漫
从今年1月1日起,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浙江省户籍城乡居民可以按规定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未满60周岁的可按规定参加这项社会保险,在年满60周岁后按月领取。截至8月底,全省可享受基础养老金的人数为567万,其中农村居民479万,城镇居民88万。
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浙江希望借助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已将缓解和消除老年贫困纳入国家反贫困战略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这一点上,浙江省无疑走在前列。此外,以“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居家养老模式,浙江也率先进行了尝试。
作为我国较早试水居家养老的地区之一,从2008年起,嘉兴南湖区就委托当地具备资质的专业家政服务公司派员,定点定户上门为残疾、孤寡、空巢及特殊高龄的老人提供专业服务,眼下,有100多位老人享受到了这份政府买单的服务。
还有什么样的做法,对浙江有借鉴价值?王先益举了有意思的例子——“喘息服务”。
这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对于那些有长期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家庭,考虑到其家属照料十分辛苦,政府每年为他们创造“喘息”机会。具体做法是,老人的家属可以提出申请,在一段时间内,由政府出钱派专业护理人员到老人家里提供服务。
长年累月照顾老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一些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出六成的长期照顾者有忧郁倾向。“喘息服务”主要是给这一人群抒解压力的机会,还可以由专业人士指导提供照顾服务的建议。
但是,王先益也表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老年人并不习惯到照顾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更别说是要让亲属以外的照顾员到家里提供服务。这项做法真正要在中国试行,还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
最稀罕精神慰藉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这是一首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的诗,据说是写在一家养老院墙上的。
“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对象。”王先益说,这当中既有物质生活的依靠,也有精神的依靠。在社会服务为老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外,心理赡养仍然是子女们无法避免的问题。
本周,5年一次的《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刚刚出炉。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空巢率的增加,老年人的孤独感有所增强。
参加调查的专家告诉记者,伴随着经济收入的日渐丰富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儿女供养,相比之下情感需求日益凸显。
“当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一个深层次话题。”调查组的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的居家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多数还限于生活照料层面,很少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
而在一个长寿社会,除了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和文化生活等基本需要外,还要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的需要。促使老人们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重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角色认同。
调查组的专家去过一个国外的养老院。这是一个志愿者们搭建的实验区,它不仅仅是养老的地方,而是围绕着对老人们的照顾,创建的一个完整的微型社会。在这个养老院里,不同年龄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距离养老院约百米外,就有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经常带着孩子们来养老院串门,每个孩子还认了自己的爷爷、奶奶。
老人院里还有一个生态农场,农场里有菜地、花圃、果园,还养着奶牛和一群鸡。与大多数养老院不同,这里的老人不是等待别人的照顾、无所事事地一天天老下去,他们大多参与不同程度的体力劳动,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比如收拾餐桌,打扫庭院,有的还到地里劳动,“甚至有位老人专门负责打苍蝇”。
这个理想社区的宗旨,就是把老年生活的尊严和价值放到最大,“赋予被延长的岁月以新生命”。 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