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家庭养老面临变局

2010年10月15日17:0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养老服务 专业养老 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 养老方式 养老护理员 社会养老保险 老龄化社会 养儿防老 养老机构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几天前,一档电视相亲节目里,一个腼腆的小伙扭捏了半晌,吐露了对未来媳妇的要求:把农村老家独居的妈妈接来住在一起。呼拉拉地,对面女孩们心仪的灯一下子灭掉了一大片。

类似的烦恼,不只困扰着这个80后的年轻人。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

人口结构和素质的改变,将极大影响中国的未来。未富先老,决定了一个国家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更要分配好财富蛋糕,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满足百姓现实的养老需求。

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起来浪漫,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扰——从中国传统的儿孙供养型家庭养老,到以社会力量介入为主的养老方式,这中间,还有漫漫的长路要探索。  

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已提前出现。”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表示,这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险、老年人权益保障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北京市200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按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计算,北京市老年抚养系数为24.3。这意味着,每100个劳动力需要赡养24名老人。这个数字在上海更高,据统计,当地的老年抚养系数已经超过了30。

“养儿防老”靠不住了

如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未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

“养儿防老”这一乡土中国的伦理基石,已在时代变迁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的75%,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王先益说,因为相对缺乏高质量的医疗、护理等服务资源和精神生活的贫乏,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不容乐观。

谁来赡养父母亲

对于养老,住在城里的老杜和住在乡下的老董有同样的烦恼。

63岁的老杜在杭州开了家沙发厂,他的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在那里定居、结婚、生子。老杜和老伴两个人住在西湖边空荡荡的大别墅里,总是觉得孤单。

72岁的老董是开化大山里的农民,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到外地打工去了。老伴在一年前去世了,家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大黄狗。村子里各家的情形都差不多,只有过年的时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才会热闹起来。

经济发展、人口迁徙,使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这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事,它涉及医疗、民政,更涉及一整套的制度设计。”省老年学学会的专家告诉记者,专业养老机构只能支撑养老事业的一部分,养老总的趋势还是要回归家庭和社区,尽量使老年人在适应的环境中生活。

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曾经做过一项“浙江省城镇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在对1500户老年家庭的访问中,问及“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哪些人?”老人们的选择次序依次为:配偶、子女、亲戚朋友、社区、钟点工等。

老杜曾经下过决心,坚决不请保姆,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上个月和朋友外出爬山,他不小心扭伤了脚。因为开不了车,老杜连想到超市买点米和油都困难,最后只好找小区的物业经理求助。

老两口开始对将来的生活,有了一点担心。远在德国的儿子,也着急地从网上为父母亲越洋订购了一个钟点工。

怎样在制度上支撑家庭养老,这是全世界都在琢磨的课题。

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型城市已经开始居家养老试点。然而到今天,与居家养老紧密相关的社区服务依然发展缓慢。调查显示,能够提供上门养老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除了养老机构的总量不足,长期护理缺乏是当前中国养老难的最大难题,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只有2万多人。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