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摸底进入“攻坚”阶段 人户分离成难点

2010年09月13日09: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户分离 人口普查 攻坚阶段 攻坚 钉子户 请辞 国际性 亮马名居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焦点

隐私意识成拒绝理由

专家称入户方式最适宜中国

虽然入户普查已不是第一次,但这次普查员遭拒的大量理由来自“隐私泄露”。

“普通居民楼还好,高档公寓的业主以及外国人特别注重保护隐私。”正在读博士的普查志愿者刘彩清记得,一次在亮马名居公寓普查时,很多人即使配合普查,但还是将自己挡在门外,有的业主还多次核实她的证件。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称,就因我国对隐私保护措施不够,导致许多人不愿接受人口普查。而外国人口普查进展得较顺利,主要是外国对普查对象隐私的保护措施较完备,而且人口普查数据不做他用,普查对象的信息只有普查员知道,其他人不得接触。

有人将隐私泄露归结为入户方式,对此,乔教授说,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人口普查,是以电子邮件方式,节省人力物力,但基于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居住环境等,我国采取入户方式是最适宜的。

在京生活6年的日本人小林小百合说,在日本大规模普查不常有。但日本有个好习惯和制度,就是外地人到一个地方后,先要到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这样即使不做大规模人口普查,相关部门也能掌握人口变动的情况。”

特写

参加三次普查感叹“变难”

普查员:罗淑云 

“20年里,我做了三次人普,这次是最难的。”

罗淑云,40岁,当东四二条居委会主任十年。

谈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那时人胆小,谁也不敢随便把外人领回家,感觉普查挺容易的。”罗淑云说,每天早上骑车进胡同,敲开门,拿出表格,填完。基本没遇到障碍。

2000年五普时,罗淑云已是居委会主任。

那时,富人越来越多,人户分离渐多,流动人口增多,入户遇到的难题随之而来:多套住房的、租房的、超生的、死亡未销户的……层出不穷。

六普摸底马上结束,罗淑云说,今年人户分离,相比前两次多很多,社区有1500多户,一半人户分离。虽然每户都走了多遍,但仍有300多户信息没查到。

对比三次普查,她说,人们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1990年普查时,大爷大妈们见到普查员,都客气的迎进家,端茶倒水;2000年时,人们对人口普查心怀抵触,工作稍不细致,就可能出错;到今年,情况更加复杂,“总之一次比一次难。”

双语普查员“入户”不进门

普查员:刘彩清 

今年第一次将外籍人士纳入普查范围,为此,一些外籍人士聚居的社区也增加了双语普查员。

一个多月前,将上博士二年级的刘彩清成为麦子店地区的人口普查志愿者。

从上月15日开始,刘彩清就像个上班族,每天早7点半从靠近西北三环的学校出发,8点半到达东北三环的麦子店。然后由楼门长带领挨家挨户敲门,展开“国际性”的普查。每周末要加一个白天、一个晚上的班。由于一些普查员不会电脑,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活,每天晚上11点多才休息。

虽然她的外语口语不错,但她也吃过不少“闭门羹”。

虽是入户普查,但刘彩清已养成不主动进门的习惯,她一般会站在门外,向外国人将人口普查解释清楚。刘彩清说,她特别害怕与外国人沟通时出错,“国外的人口普查不会入户,怕他们接受不了这种方式。”

综述

六次普查见证57年变迁

9月15日前,北京市大部分区县将完成入户摸底。人口专家强调,人口普查的结果将为国家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影响政策的制定。从1953年以来的六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每次普查的内容都具有其时代特征,普查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耀军说,人口普查有利于国家制定改善民生的政策。

他说,本次普查项目更多,数据更全面。摸底将了解空置房情况,政府将根据相关数据,有望出台政策调控。还将查清300万栋房屋的情况,包括建造年代,建筑结构等。普查结果将报市住建委,住建委将依据这些指标为房屋定级,分批加固。

今年人口普查,首次将外国人列为普查对象。张耀军说,外国人对北京发展的作用很大,政府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他们。

张耀军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普查项目不断调整,指标不断完善。

比如1953年的首次人口普查,只普查人数。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三项。到了2000年的第五次人普,人户分离现象增多,流动人口增加,普查增加了住房、人口迁移流动情况及人口经济活动等。

2000年,人口普查的表格开始分成短表和长表,短表个人填写的有9项,按户填报的有10项,长表则有40多项内容。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我国人口普查的方式将不断更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