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情扶贫 给三峡移民一个新家

2013年03月13日14: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移民 三峡移民 校舍 中学 对口支援 坝镇 油气田 母亲河 四有 人饮工程

丰乐中学有了新校舍 本报记者 田文生摄

柳池村人畜饮水工程完工投运,村民为自发送来感谢锦旗

廖仕孟副总经理率队到开县召开座谈会,研究对口支援工作计划

轻风吹过万家山延绵苍翠的青松,此起彼伏的松啸宛如乐队的优美和声,令人如痴如醉。

2013年农历春节前的一天,记者来到重庆市开县。傍晚时分,炊烟在宁静安详的山村中袅袅升腾,做晚餐的时刻到了。

村里,节日的气氛渐浓。开县赵家镇柳池村一组村民卿厚重拧开水龙头,流出一股清清亮亮的自来水,他淘米、洗菜,没多久,丰盛的晚餐端上餐桌。

“老辈子(当地方言,指前辈)可没想过这样的生活。谁会想到,我们农民也能像城市人一样,用上自来水!”卿厚重抿上一口老白干,在喜气洋洋的大年时节,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以前,我们都是买来胶管,把山泉水导到家里来,可是,日晒雨淋的,没几年,裸露在外的胶管就硬化、破孔、折断,没法再用,只能挑水,遇上过年,雨水少,得去河里挑,累得直喘气,过年都过得格外辛苦。”

两年前,柳池村130多户乡亲和他一样,用上了自来水,给生活带来便利。

变化是中国石油无偿捐赠带来的。若干年前,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祖祖辈辈在重重山峦中劳作的乡亲们,甚至“都不晓得中国石油是个啥子单位”,而今,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不知道石油究竟能干些什么,但他们清晰地知道,因为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给他们生活带来了真切的改变和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自来水引到厨房里

在中国石油援建的柳池村人饮工程的受惠者中,有大批三峡移民。

当得知三峡工程上马、自己将要搬迁时,柳池村二组75岁的老人杨德书曾经很担心自己“老了怎么办?”尤其是“挑不动水了,吃水怎么办?”

三峡水库蓄水前,她的大家庭生活在浦里河边,这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河,曾经是山村的“母亲河”:幼童在这里抓螃蟹,年轻人在这里约会,妇女在这里洗衣,老人在这里回忆……更重要的是,每当盛夏和严冬——也就是当地降雨最少的季节——山里的泉水不足以供给所有人的生活用水时,乡亲们便不得不到河里挑水来做饭、洗衣、煮猪食。

三峡水位上涨后,长江水漫了过来,漫过那些曾经的现实和浪漫,也漫过杨德书曾经“近水楼台好挑水”的便捷。

村民们有的去遥远的广东,有的就近向山上更高的地方靠拢。杨德书依靠国家的补偿和自家人的力量,在离自己原来的家几百米的地方新建了房屋,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拥有一个大家庭,有两儿三女,还有孙子和重孙……晚辈中,有的完成学业后留在了大城市,有的到大山外去打工,长年留守的,只剩下她和儿子林中轩。

岁月带走了这些勤劳的乡亲曾经旺盛的体力,母子俩越来越对吃水感到力不从心。半个小时才能挑回来的一担水,得精打细算,循环使用。

而今,满头银发的杨德书不再忧虑:“每月有几元钱就够了,一开水龙头,水就来了。”中国石油援建的柳池村人饮工程为当地人解了后顾之忧。

“好!真的太好了!”她说,“比住在河边都更方便,一步都不用挑。”

据柳池村支书丁再彬介绍说,柳池村人饮工程项目是中国石油无偿援建的,总计花费大约140万元。

该项目从2008年10月开建,2010年3月开始供水。“通往每家每户的水管,都是中国石油掏钱,老百姓没出一分钱。”

农业学大寨年代,当地曾经修建了水库,用以灌溉山间的梯田。后来,水库的灌溉功能逐渐弱化,几近闲置。柳池村人饮工程项目选择从水库中取水,修建了专门的房舍,围上围墙以确保安全和卫生,并集中进行净化处理,达到人畜饮水标准后,通过管道输往每户家庭的厨房。

负责管护的谭汉玖说,老百姓只需要缴纳最基本的维护和净化费用,两元/吨,一般情况下,每户每月只需要8元左右,就能保证生活的用水需要。

柳池村1100多名移民的饮水难问题,由此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