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黄线,能否让大学新生“断乳”

2012年08月31日10:0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断乳 黄线 大学生活 面包超人 Levy 家长 新生入学 大学新生 大学毕业证 大学四年

近日,各大高校纷纷迎来新生入学季。清华大学设黄线“警戒区”隔开家长,让新生独立办理报到手续,而上海大学则取消了到火车站的接新生班车,鼓励学生自行到校。

对于一条“黄线”以及校方种种别出心裁的迎新做法,有质疑声也有叫好声。但无论评价如何,都源自对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社会人的关注,以及对当下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忧虑和反思。

·观点碰撞·

黄线未必能割断所有依赖,但它是一种自立的姿态,是一个成长的暗示

又是一年开学季。两年前独自到大学报到的场景依然像在昨天。

从小父母就秉持“独立”的教育理念,大学报到就成了我一个人演绎的故事。临行前,好说歹说让“娘亲”送我到机场,她把我送到机场转身就回去忙生意了,完全不按我想象中的剧本发展——我们娘俩抱头痛哭,我妈对我百般不舍,恨不得追着飞机跑。

三个小时的飞行,我从东部城市来到了陌生的西安,来到了未来4年学习生活的地方。学校门口,院系迎新的学姐给了一张表格,列着报到要做的事情以及需要盖的章。然后一个人的报到之旅就开始了。

交完学费,拖着行李直奔宿舍。宿舍在5楼,我一个人闷声把行李搬了上去。领饭卡、去校医院体检以及一系列事情做完之后,累得脚快要断了的我满以为自己搞定了一切,准备去校外买点生活用品时,又被学姐告知去领军训服装。问了很多人之后,终于到达体育馆。试鞋子的时候,有一位妈妈过来问我是一个人来报到的吗。我点点头,然后那位妈妈就用无比惊奇的语调跟她的孩子和老公说,“这小姑娘是一个人来的呀!”不知道为什么,那一瞬间我还有点小骄傲呢。总算搞定一切,等我买完生活用品回到宿舍的时候,两个女生和她们的家长在边聊天边收拾东西。我一遍遍挂蚊帐都挂不对,而看到一位妈妈三下五下就帮她女儿收拾好的时候,不得不说我是有些羡慕的。

记得当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在父母和舅舅的护送下,带了大大小小14个包,所有生活用品都由他妈妈包办齐全,4个人叫了两辆出租车才把行李从火车站运到学校。还有一个女生,在她带来的巨大的行李中,有经过她妈妈精确计算过后的大学四年所需的卫生纸。

说实话,有父母陪伴入学,确实对我这样父母基本不管的人来说很叫人羡慕。但是,种种报到时父母们过度宠爱的现象,是不是在听过看过嘲讽过之后,还要留下点冷思考?虽然清华大学这条黄线不能割断所有过分的依赖,但它至少也是一种自立的姿态,是对我们这代衣食无忧的“90后”一个成长的暗示。

(面包超人,大三学生)

“育婴式”、“喂哺式”教育造出的只能是幼稚园大学生

一到新生入学,如同上演家长的“达人秀”:办理报到手续、整理寝室、购买饭卡、买零食等,新生如观众欣赏着全能的家长“施展才艺”。为何这群已经18岁的年轻人,还像没断奶的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仍长不大?问题也许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还是要问责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

从生活能力来看,一些新生连最简单的报到手续也要家长办理,看着地图都找不到校舍。还有很多新生不会洗晒衣服、裤子,于是家长们准备好了整整一周的裤袜,新生们只需每天换新的,而脏袜子、内裤就扔到塑料袋中,到周末带回家让父母洗。更有惊世骇俗的,因父亲担心儿子不能独立生活而放弃工作去做宿舍管理员来陪读。不得不感叹中国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如此包办,孩子心理上形成依赖,能力上无法自理,对他们有什么好?

而学子们浸淫其中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除了一味追求应试目标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心智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制造了一拨拨“高分低能儿”。

一位台湾作家曾经写到这样一幕:两个泪眼汪汪的女学生半路上拦住了她的车子,只因其中一个学生扭伤了脚踝,想搭她的车回家。作家答应她们坐上车后,两个女孩一路都在哭,而这两个25岁的女生都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位作家发出感慨,二十多岁的人只有5岁孩子的心智,往往是因为办教育的人对学生采取一种“抱着走”的育婴方式。这种喂哺式、育婴式的教育刚好吻合心理学家Levy在1943年给所谓“过度保护”作的诠释。给予过多的接触、禁止他独立自主、将他“婴儿化”、再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在这种过度呵护的幼稚教育下成长的大学生,遇事时除了 “泪眼汪汪”之外又能做什么呢?

如果家长们还坚持不放手,如果应试教育的流弊再继续延续到高等教育,难怪我们也会看见诸多入学怪象,产生这么多幼稚园大学生。这条“黄线”的初衷,也许就是一次矫枉过正的尝试。

(金真,公司职员)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