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新华网贵阳6月6日电(记者 李惊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我国千百万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深入推进,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渐显现,这项使越来越多农民受益的“惠民工程”,如何健健康康地走得更好,正在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
救护车响,猪牛羊不再白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民没有被纳入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救护车一响,猪牛羊白养”,这个顺口溜曾是一些地方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真实反映。
如今这一境况正在得到显著改变。记者在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市凤冈县何坝乡采访时,65岁的水河村苗族村民周华祥正在乡镇卫生院输液,他说:“我一身的慢性病,以前要去县里、市里住院,路程远又花钱,这几年有了新农合,住十天院报销下来也不到200元,看得起病了,不给儿女添麻烦。”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乡大寨村卫生室村医罗正美从医30年,可以熟练地用新农合信息机为病人开药、结账。她说:“没有信息化之前,农合办效率低,有时候拖七、八个月就是拿不回自己垫付的钱。现在一个月就能拿到,最多时月收入有四五千元,这个村医越干越有劲儿。”
凤冈县中医院院长邹贵林说,凤冈县2007年启动新农合,去年中医院住院病人5300人次、业务收入1600万元,是2005年的5倍。今年凤冈县中医院将启动搬迁建设项目,开放床位300张至500张,规划有中药饮片加工厂、休闲养生带、中医文化建设区等,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中医院年业务收入将达到3000万元以上,自身补偿和发展建设将逐步解决。
遵义市卫生局副局长张辉杰说,新农合政策激活了一大批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数倍增长,呈现出农民看病补偿受益、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增加、卫生事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服务“卡脖子”,新农合基金“有钱难花”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新农合经办机构不健全,监管乏力,筹资水平提高过快,这些问题导致有的地方农民享受惠民政策时“卡脖子”,新农合基金甚至面临“有钱难花出去”的尴尬。
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光奇说,去年贵州省参合住院病人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治疗的高达82.7%。但从补偿金流向上看,17.29%的县外就医参合病人消费了全部住院支出41.7%的补偿基金,实际住院补偿比仅为47.39%,拉低了贵州省平均住院实际补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