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大部制”推动改革迈大步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
(编者按:五年一次的中国人大、政协换届盛会召开在即,中新社记者走访京城多位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请他们聚焦政经热点,展望两会议题,从今日起推出“名流寄望两会”相关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即将在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启动的“大部门制”改革,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刚刚向国务院提交了相关课题研究报告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接受了本社记者独家专访,详细解说了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治道变革三十年 加加减减中前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一九八二年开始,每隔五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这一变革可以说构成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在一九九二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后确定了搞市场经济就确定了改革的整体思路,到了二00三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框架,也给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可以说已经是驾着船过河或者架着桥过河的阶段了。”毛寿龙形象地描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五届政府所推动的治道变革。
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过程是精简—膨胀的过程,越精简越多。但是毛寿龙认为,客观地说,政府改革正是在这些加加减减中不断前进的。一些机构虽然不能说根本理顺,但是基本上理顺了。中国政府机构整体有了一个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毛寿龙指出,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部门一般就十多个,而中国国国务院序列部门就二十八个,还有总局、部级事业单位等等,共达六十六个之多。 由于有不少是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还未完全“过干净”,不少市场经济部门还有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进一步改革存在相当的难度。因此,要把内阁部门这个层次厘清楚,厘到十七八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减少层级管理 解决权力下沉
谈到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毛寿龙教授说:“理论上,三级管理再加上核心领导层是最理想的。而目前我们的政府是处、司、部、国务委员、副总理、总理——六级管理,国家行政区划也是六级:省、地、县、乡、镇、行政村。六层过滤,什么水都变成矿泉水了。”
“层层上报,报到六级以后,多么具体的事都变成虚化、抽象的了,高层说很原则、很抽象的虚话,一线官员和基层政府就可以为所欲为,处长、县长就可以‘统治’中国了。层级多,使得国家权力下沉,监管困难。”
因此,毛寿龙提出:“国家要减少层次,每星期总理开国务会议,参加的部长人数要少,就要大部门制。如果部门数量不减少,层级也就不能减少。实际上,我国如果不进行大部制改革,就不可能再精简机构。”
对于此次改革的重点,毛寿龙指出,关键在于调整内部组织结构,要实现决策集中、强有力的执行和有效的监督三者相协调、相分开。其中,决策层建设非常关键,要组成专家顾问班子,不能只找院士来当花瓶,要找各领域的专家作为政府雇员来聘请,有待遇、要负起责任。事情决策下来,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团队,要确定考核机制,由监督机构来考核,一旦无用、无具体目的就取消。
改革难点仍多 期待上新台阶
毛寿龙教授承担了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宏观层面的课题研究,他坦承做方案中有不少难点:“最难之处在于利益博弈。我国在改革中宏观和微观往往脱节。政府机构改革往往有很强的宏观动力、宏观认识,但缺乏微观的力量支持。我们还不清楚一旦合并,微观上哪些地方会出问题。一旦宏观改革完成了,宏观动力就不足了,微观办事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我们通常的方法是办一件新的事要增设一个新的机构、配备新的人员、新的组织、给以相当的权力,这样微观又会扩张。微观这种扩张动力在改革的时候体现不出来,而往往会在改革完成之后体现出来。而且,一旦合并,各项工作会否受到影响,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专业问题。”
“此外,我们在技术上的很多做法还不足以支持改革。”但是,毛寿龙认为,“尽管有这么多困难,不走出这一步更不行。改革不能等着万事俱备才做,总有一个协调运作的过程。”
毛寿龙说:“政府机构改革一方面以职能转变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机构改革促进职能转变。目前,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仍有难度,需要基于各领域事业单位的改革,进一步实现政事分开,与机构改革相互推进。”
“今年全国两会是一个组织变革的机会。”毛寿龙对此颇有期待,他说:“一九八二年人事制度正常化是一个台阶,一九八七年以后,物资市场化是一个台阶,一九九二年以后价格市场化是一个台阶,一九九八年把一些计划经济部门撤掉了又是一个台阶,二00三年进一步巩固了一九九八年以来的改革成果。二00八年将是一个重要的台阶:‘大部制’改革如果能够尝试成功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公共服务领域里会因此出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行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毛寿龙教授最后对记者说:“希望今年能够抓住机会,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组织效率上有所提高,促进职能转变,迈出一大步,上个新台阶。”(记者 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