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湿地对亚洲迁徙水鸟的重要性
栖息地选择模型表明,水鸟在迁徙过程中主动选择湿地作为重要停歇地,而不是草地和农田等;水鸟在半干旱区选择每年固定出现的季节性湿地,以上研究说明了湿地作为水鸟栖息地的重要性。
中国大河流域的湿地支持了亚洲20多国的迁徙水鸟
亚洲大型水鸟主要类群包括鸭科鸟类、鸻鹬类、鹳鹤类、鹭类和鸥类等。为掌握上述鸟类对我国湿地的利用情况,笔者团队绘制了水鸟全年利用湿地的热点图。迁徙水鸟在我国集中利用的停歇地和越冬地分布在 6 条大河流域的湿地和江苏沿海。内陆停歇地主要在:黑龙江流域(呼伦湖流域、黑龙江中游、鸭绿江口)、辽河中下游流域、海河中下游流域、黄河湿地(青海湖、河套平原、黄河口);内陆越冬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洞庭湖、鄱阳湖、安徽湖群)和珠江河口区域。迁徙水鸟集中越冬和停歇的湿地面积分别约 50 000 km2 和 90 000 km2,两者之和不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 1.5%,却在非繁殖季节承载着属于亚洲 20 多个国家的水鸟。例如,在北极繁殖的水鸟,在飞越俄罗斯高寒针叶林形成的迁徙屏障之前,需要在中国东北(即黑龙江流域)长时间停歇以补充能量,而这些能量是迁徙水鸟能够成功到达北极所需的“汽油”。
以长江中下游湿地为例探讨湿地质量与鸟类分布、数量和行为的关系
长江中下游湿地面积巨大,且冬夏之间的水位差异可达 10 m。这种夏荣冬枯的年度水文变化过程是长江湿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极高的重要基础。2004 年开始的长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发现,长江中下游至少有 23 个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每年支持了约 100 万只水鸟越冬,其中包括 8 种全球受胁物种;长江中下游湿地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区域。
长江中下游湿地的独特之处在于湖泊数量众多、面积巨大。每个湿地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不尽相同,在不同年份、不同水文条件下,都能够为各种鸟类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与欧洲、北美和邻近的日本和韩国不同,在我国长江越冬的大型水鸟主要利用自然湿地生存。长江中下游流域每个湖泊水鸟的数量、物种数量和功能群数量与涨落区面积正相关。与小湖相比,水鸟在大湖停留时间更长,它们在湖区的自然湿地取食,而不是湖区周边的农田。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在鄱阳湖停留的大多数水鸟主要依靠自然湿地的资源生存,如秋季生长的苔草(Carex spp.),或被埋藏在泥土中的沉水植物块茎 等。秋季水位规律性下降,使得鄱阳湖湖区不同高程的斑块水位深度不一样,但即使在年度和年内水文情况变化很大的情况下,总有斑块可以满足不同类群鸟类觅食的需求。沉水植物在生长季节(春季、夏季和秋季)将营养物质储存在根部,形成块茎。秋冬季节,水位逐步下降,白鹤(Grus leucogeranu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鸿雁(Anser cygnoides)等珍稀鸟类从松软的泥土中挖出埋藏的块茎维生。同时,湿地开始涨水的时间、水淹周期和水体透明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从而改变块茎的生物量和分布,进而影响以沉水植物块茎为食的珍稀水鸟的生存。因此,水文节律是维持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关键因素,而湿地面积、高程和水文过程共同形成的涨落区面积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