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造血 中国科学院创新科技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2019-12-24 11:55: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韩永滨 王竑晟 段瑞 郑甬龙 孙命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 科技扶贫,脱贫攻坚,扶贫成效,精准脱贫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深度融合

中科院在扶贫工作中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和措施,将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生态渔业科技扶贫。依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成果优势,2018 年在水城万营水库、观音岩水库 2 个示范基地,放流 1 000 千克食草性、抑藻性鱼类,预计每年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0 万元,饵料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 60%。项目在合理利用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的同时,有效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带动渔业产业发展。

扶贫攻坚结合提升喀斯特生态功能。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依托喀斯特生态适应性修复研究成果积累,对坡耕地进行退耕,构建木本饲料植物作为先锋群落,发展优质牧草与肉牛圈养,形成喀斯特农牧复合生态系统。当地一户农民养 20 多头牛,其人均收入已从过去每年的 500—600 元,提高到现在每年的 3 000—4 000 元。

农村养殖污水治理与示范。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广西环江县建设了养殖废水和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工程,包括 2个小型养殖场和 53 户农户生活污水的处理。在养殖规模 1 500 头/年的环江县思恩镇丽源养殖场示范点建设 180 立方米的化粪池、1 200 立方米的四级湿地,对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

扶贫扶智,建设心理脱贫体系

中科院着眼未来,将物质投入与非物质投入相结合,积极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探索可持续减贫的系统方案。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在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县分别共建幼儿园和小学,投入资金改善教育环境,培训各级教师,提升当地师生科学素养,并资助数百名优秀师生赴相关院所开展“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活动。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内蒙古库伦旗等地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娃娃抓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扶贫团队在 5 所试点幼儿园开展儿童成长测评,进行家庭教育示范及师资培训,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及师资培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贫困家庭、贫困母亲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覆盖了 1 500 个家庭;面向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方法与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基层扶贫干部掌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方法。

未来工作中,中科院将继续开展教育和心理扶贫,探索建设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破解贫困恶性循环的心理机制,有效提升贫困人口心理健康素养,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衔接。

全院动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

在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中科院院工会积极倡导消费扶贫,公布了各定点扶贫县(旗)可提供的农副产品名录、经营公司及联系方式,号召中科院工会成员行动起来投入到消费扶贫活动中。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内蒙古库伦、贵州水城、广西环江共向中科院销售农产品 88.85 万元,实现帮助销售额 371.2 万元,成效显著。同时,中科院工会积极推进扶贫产品上线销售,在院工会云平台开辟消费扶贫专区。院扶贫办与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签订《消费扶贫合作备忘录》,在“农行掌上银行APP”建立了中科院扶贫产品商城专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