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造血 中国科学院创新科技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2019-12-24 11:55: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韩永滨 王竑晟 段瑞 郑甬龙 孙命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 科技扶贫,脱贫攻坚,扶贫成效,精准脱贫

挑战与展望

十九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全国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高地。2019 年 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明确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为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阶段指明了方向。

中科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探索出了“易地搬迁扶贫”“异地股份制扶贫”和“技术引进扶贫”的发展模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但是随着全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决胜阶段,科技扶贫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考验。剩余贫困人口中,一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6.6%,另一方面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随着贫困人口总数减少,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从 2015 年底的 11.3% 上升到 2017 年底的13.2%,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科技扶贫更需要一批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乡村带头人,来接过科技成果的“接力棒”,将科技之光发扬光大。如何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到农村,建设农村,是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除了“人”的因素,进一步扩大科技扶贫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财”。近年来,科技领域一直是资本市场青睐的热土,如果以科技为桥梁,将资本市场更多的投资目光吸引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来,将会把科技扶贫的成果迅速放大,加速缩小城乡差距,为年轻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要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成科技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如何发挥好资本市场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将资本与科技充分融合,是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格局的重要路径。

未来,中科院将继续做好传统的科技产业扶贫,巩固并扩大已有成果的应用范围,为中科院定点扶贫地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中科院将着眼长远,联合各级政府通过科学手段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居民的致富心理动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自尊自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改善群众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提供科技产业支撑和文化引领。(作者:韩永滨 王竑晟 段瑞 郑甬龙 孙命,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