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员的“下海潮”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
1978 年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大潮也直接冲击着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中关村。
1980 年 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在 3 次考察了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 128 号公路后,移植美国硅谷的新技术扩散模式,用北京市科协借给他的 200 元人民币,在中关村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实行“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两不三自”原则,最早以一种准企业的方式尝试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该说,这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起点,而“一条街”的地域概念也第一次超越了中关村的行政辖区。
此举打破了中科院以往的宁静。立刻有一批“不甘寂寞”的科技人员在服务部的周围开始了创业尝试;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责难,认为服务部“搞咨询工作乱发津贴,扰乱了科技人员的思想,扰乱了科研秩序,腐化了科技队伍”。陈春先创办服务部及其艰难的状况,被新华社北京分社的记者潘善棠用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的内参在 1983 年 1月6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出。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作了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科协要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定。”随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1983 年 1 月 25 日《经济参考》头版刊发了《“一个新科技扩散区”在北京海淀区出现》的相关报道(图 4)。
图 4 1983 年 1 月 25 日《经济参考》的报道——《“一个新科技扩散区”在北京海淀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