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1951—1999年)

发布时间:2019-09-11 09:59:3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小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中科院的体制改革与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从中关村的科技人员下海创办科技企业,到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始终受到科技界、经济界、理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1983 年 11月下旬和 1984 年 3 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中关村地区由于智力密集区的优势,得到不少与会学者的关注。在第二次会上,中科院赵文彦、陈益升、柳怀祖、唐世耀、马幼芬 5 位学者提出“应该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充分利用中关村智力资源,建立科技特区的建议”,具体为:①国家应把这个地区的技术工作作为一项紧急的战略任务加以考虑,列入“七五”规划和北京市总体规划。②在国家重点支持下,在这个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和知识最密集的地区,利用现有条件,结合引进技术,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群。建设这种企业群,花钱少,见效快。在半导体研究与生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大型精密电子仪器和测试设备、新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尖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等重大科技领域,带动全国技术生产水平的提高。③打破部门所有制,实行学校、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建立教学、科研、产业部门互相渗透的新体制;学习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采取特殊政策,建立科技特区。④清理研究课题,实行人员流动,教学和科研单位实行客座制,允许科技人员兼职,促进科技人员(特别是中年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专长,从事技术开发事业。⑤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承包国家任务,创办工厂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消化引进技术,技术培训,科技出版事业等。⑥对于智力和技术的开发工作,舆论上要加以鼓励,政策上要加以支持。对于技术开发者的工作待遇,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凡是开发收入稳定并超过原工资者,在原单位即行留职停薪;对于病残或到期退休者,或因故不能继续参加开发工作者,可以回原单位,并享受在职干部同等待遇。总之,要尽力解除技术开发者的后顾之忧。对于为社会作出贡献者,要加以表彰。⑦创办“中关村高技术开发公司”。近期重点放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精密机电仪器、高级医疗器件、生物技术方面。国家可以作为试点,给公司以充分自主权。公司成立董事会,实行经理负责制。资金来源可以向国家部分贷款、引进外资、自筹资金、实行股金制。公司可以实行特殊的人事制度和公司制度,有权决定人员录用与解聘、工资等级及其升降。公司可以直接对外,与外商联系业务。公司不需要国家投资,3 年后还清贷款,5 年后以缴纳税款的方式为国家作贡献。

1984 年 3 月 28 日,“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会议秘书组整理的书面材料以《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为题刊发在《会议简报》第 36 期上。4 月4日,新华社《经济参考》头版头条套红标题转发了这一建议。该建议,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要求有关专家研究和论证。很快,这份建议得到全国学术界,尤其是首都科技界的支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宦乡,在给中央的信中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中国科学院几位同志的建议是值得重视的,可以采纳的。”并且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中关村地区已经有一个现成的科学城架构,只要下决心对它进行规划和调整,加强有关各部、厂、科学院、各研究所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我国最大的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区。”中科院 5 位学者的建议,对促进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起了先导作用,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

至此,中国该不该圈定一个高技术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按什么模式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应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等问题,开始从理论层面提到议事日程。1984 年 6 月19日,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寿邀请国家科委、中科院、教育部、北京市及海淀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开会,讨论如何进一步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问题。1985 年 4 月,国家科委提出了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告,准备全国选定若干地区和项目,为积累我国兴建高技术开发区的经验进行探索和尝试。该报告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为此,1986 年,在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的支持下,国家科委筹备召开“试办新技术开发区座谈会”的同时,设立了“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委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课题负责人正是赵文彦和陈益升,而分课题之一就是“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分课题组用了一年半时间,1987 年 8 月完成了调查研究任务。分课题报告提出:中关村开发区有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将高技术开发区与中关村的科教中心区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中关村成为科教与高技术一体化的“科学城”;二是为保持科教中心区优美的环境,不在区内发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主要力量是组织研发和搞科研成果转化,把高技术辐射到海淀区、北京市及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将中关村办成高技术伞形辐射区。这个报告为 1987 年底成立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1987 底,新华社记者在内参上连续刊登了 4 篇有关“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批示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牵头,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科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 7 个单位组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再次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调查。调查组肯定了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向,提出兴办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建议。

1988 年 5 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终于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诞生了。

几乎同时,1988 年 3月,周光召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一院两种运行机制”,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一院两制”的建院模式构想。这是新办院方针下的重大体制改革。

周光召在论述“一院两制”模式时指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遵循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走适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依据‘一院两制’的模式,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体系的改革目标是打破封闭体系,形成开放的、流动的、联合的、富有活力的新局面,通过引入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保持一支精干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高技术开发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支适应市场机制的宏观调控体制、生产经营体制及相应的支持系统,并与国内外企业界建立广泛的合作与联系,使中国科学院的开发工作进入经济领域,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开拓和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作出贡献。”

1988—1991 年的 3 年时间,中科院系统就在试验区成立了 142 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最大的联想公司到了 1991 年创下了技工贸总收入 3.9 亿元的骄人业绩,雄踞试验区 50 个大企业的第 2 位;大恒公司居第 7 位,获得了 1 亿多元的总收入。这些企业为当时试验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试验区。可以说,这是与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

试验区经过了10 余年的探索、开拓之后,1999 年5 月,北京市、科技部联合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同年 6 月,国务院批复决定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一区五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以及原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区域范围内的北京电子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格局中,以海淀园为主体和核心,“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区诸多板块中的一块。5 个科技园区虽然皆以“中关村”冠名于前,但其地域不仅超越了中关村,也超越了海淀区。在此过程中,据报道甚至北京之外也曾有以中关村冠名的开发区或公司之类。至此,“中关村”这 3 个字已完全超越了地域概念而成为高科技的象征符号了。(作者:杨小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