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孟宏虎 高晓阳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一带一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政策,合作

“一带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分布总是跨越国界,不是集中分布于某一国家和地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离不开各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科研合作将进一步增加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研究,尤其是国际区域的合作增加,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国家跨越东南亚、中亚、西亚、大洋洲、北美、南美、东欧和中欧等地区,涉及 131 个国家。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展开生物多样性联合研究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契机。“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与保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较还是薄弱。通过东南亚中心、中—非中心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以及一些新类群的发表、地方志的编研,有助于相关地区和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管理部门等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有新的认识;同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进化机制和地理分布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

近年来,相关科教机构通过国际人才计划也为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人提供培训的机会。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奖学金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留学生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硕士生奖学金计划等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的学生到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硕士生奖学金计划近 2 年来每年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 100 余名,涉及生物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学成归国后,相关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人才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为“绿色丝绸之路”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相关生物多样性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科教中心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生物多样性研究、科研人才培养与教育和自然保护,这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作出积极的贡献。

结合国家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背景,中国科学院在海外的部署主动应对全球的深刻变化,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合作研究。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覆盖不同的类型,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包括大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的进化历史与地质环境的变迁、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形成、遗传与适应机制、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分布模式、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等。尤其是在当今大范围合作、大数据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背景下,“绿色丝路”上的科技合作将搭起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桥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循环的良性发展并与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不仅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领域,而且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走出国门,实现了从国内向国际发展的迈进。近年来,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出现的中国科学家身影,标志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需要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家共同努力,携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不断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全球部署和具体工作实施,不仅显示了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更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作出的极大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已经对生物多样性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政府的决心、“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中国科学院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部署,倾心维护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展开新蓝图。(作者:孟宏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高晓阳,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