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孟宏虎 高晓阳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一带一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政策,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生物多样性格局变化

东南亚、非洲中部和南美地区被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图 1),这些地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且保存有许多珍稀和特有的生物物种。

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以及其他原因,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野外考察比较少,加上一些区域尚未完全开放,因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物种名录以及地方志。①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植物志和动物志,仅有一些物种名录以及少部分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出版为植物志和动物志。这些物种名录可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资料,但不能够提供所在国家和地区完整的生物物种名录,并且覆盖地区的物种比较少。②非洲地区很多国家的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比较欠缺,生物多样性研究相对滞后;然而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导致的森林消失以及土地沙漠化,以及盗猎和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严重威胁了非洲的生物多样性。③中亚地区虽然有苏联时期的工作基础,物种名录相较之下比较清楚,但广大中亚地区是典型荒漠区,生物多样性比较脆弱,受到农牧业等的破坏后动植物栖息地难以恢复。

上述地区是公认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优先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门基础研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开发生物资源发展经济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愈演愈烈。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语言、文化、政体不同、科研实力差距、经费支持等原因让科技合作以及跨地区生物多样性考察等难度加大。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基地的相关生物多样性研究机构已经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启动了多次艰苦卓绝的生物多样性野外考察。例如,东南亚中心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即中南半岛地区进行连续大规模野外生物多样性考察,足迹遍布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西亚。尽管科考路途艰难遥远,但是在后勤保障有限、补给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多次大规模的联合科考野外工作(图 2)。目前已经记录到彩云兜兰、白腹鹭、马来熊、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同时也发现发表两栖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兰科、秋海棠科、樟科、天南星科等新生物类群 150 多种。中—非中心启动了《肯尼亚植物志》的编研,这是首次由我国科学家主持开展的他国植物志编撰,旨在帮助非洲国家探究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新途径 。

图 2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缅甸野外考察途中

这些海外生物多样性科教基地进行的野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研究区域辐射相邻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一些新类群的陆续发现以及生物多样性进化机制和地理分布模式的揭示,为相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作出贡献,为相关国家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提供生态建设上的范例。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