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孟宏虎 高晓阳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一带一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政策,合作

中国的相关举措与其实际效果

“一带一路”倡议与生物多样性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首次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式写入《党章》。这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使中国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外各界,包括学术界均一直十分关注。中国政府提出的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区域合作倡议,作为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推动亚洲、欧洲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同时增强“一带一路”地区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图 1)。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地区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进行了大力的支持。沿“一带一路”分布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大部分地区(图1)。尽管生物多样物种丰富,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显得非常脆弱;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时候过度索取与开发生物资源,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破坏。目前,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全球经济优先发展的驱动下,其科研经费支持力度相对于其他研究显得严重不足。对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面临的情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018年 1 月 3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确定加大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措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时提出“大力培养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加大中青年人才储备,稳定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持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研究,将与其他基础学科一样在相关政策下获得新的活力。中国正在努力实施相关一些积极的政策,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政府的持续投入和支持,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到 2030 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将基本形成,有望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中国科学院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积极部署海外相关生物多样性科教基地(图1),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正走出国门,沿着“一带一路”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热带亚洲、中亚荒漠、欧洲草原和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跨越物种富集和生态脆弱的地区。尽管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同的生态型,但也面临着环境变化以及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中坚力量,相关科技部署以及政策的实施,将对相关地区和国家的科技发展带来帮助,同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机遇。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