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探索构建西部特色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30 18:19: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宋琦 林琳 盛夏 周建中 李宗省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属西部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于促进西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西部地区囿于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核心区和桥头堡,西部地区地理生态环境独具特色,蕴藏着丰富的煤炭、油气、稀土、钾盐、生物种质等自然资源,特殊的区域资源禀赋成为西部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对象和载体。在此基础上,经过近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和学科积淀,中科院形成了具有西部环境特色的地球科学研究学科群、具有西部资源特色的理化研究学科群和依托西部独有生物资源的生命科学学科群,已成为西部科研布局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中科院已布局了包括“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三极”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科研任务。

良禽择木而栖,西部地区要实现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促进作为科研后备军和未来主力军的青年骨干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应立足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由追逐“热点”向强化“特色”转变,摈弃在科研布局上与东部同质化竞争的发展路径,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西部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通过西部特色创新事业凝聚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科研事业平台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在西部地区经过长期学科布局和建设,在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生物医药、光电技术等领域形成深厚积淀,同时拥有一批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平台,例如贵州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作为实施重要参与载体,对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作为科技创新队伍的生力军,中科院西部青年科技人才可谓恰逢其时,大有所为。

建议在院层面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排兵布阵”,以推进四类机构建设为抓手,整合现有西部科研力量资源,联合中科院东部等其他区域优势科研单位,在西部凝练部署一批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为目标的科研大项目和大任务,充分发挥中科院成建制联合科研攻关优势,构建跨地域、跨领域、学科交叉、集团作战的科研活动组织模式,为有志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西部特色科研事业平台。

建立具有西部特色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西部地区特色研究平台、独特研究领域以及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评价重点,符合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结合西部各所实际,出台可落地可操作的人员分类管理办法。有以下 3 点建议:①突出评价标准的分类。针对科技、支撑等不同职业序列分别设置成长路径、产出目标和考核重点。②坚持评价方式的分类。建立不同性质科研活动接受不同主体评价的机制,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对科技产出进行分类定级,细化各类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流程。③健全评价结果分类应用机制。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的评价结果,建立与人员岗位管理、分级聘用、绩效考核评估、薪酬体系等有机结合的评价结果应用制度,构建体现差异、尊重价值、公平合理的人员激励机制。

突出以提升人才待遇和发展空间为核心,健全落实西部地区人才保障措施。西部研究所应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多元化的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体系,让青年人才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预期。积极争取国家薪酬、社保及职称等制度政策方面向西部研究所倾斜支持,提升人员总体经费保障。针对核心骨干人才,建立健全科技骨干人才长效薪酬激励机制;针对青年骨干人才,以岗位为基础,突出业绩和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激励机制,鼓励西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成果转化提高收入。积极拓展各类资源空间,深入推进中科院“3H 工程”(Housing—住房、Home—家庭、Health—健康)建设,让青年科技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1  2  3  4  5  6  7  8  9  1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