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演变与拐点研判

发布时间:2018-12-17 11:26:4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黄宝荣 刘宝印 洪志生 王鑫 樊杰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演变,拐点,预测,指标体系,改革开放

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研判方法

研判指标框架

由于不同环境介质、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一,面临的问题和治理难度差异大,使得它们实现质量拐点的时间也将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分领域研判。基于对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内涵的理解,对各个领域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的研判除了考虑常规监测指标外,还考虑了一些新因素,如新型污染物、历史遗留问题、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考虑,建立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研判指标框架(表1)。

表 1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研判指标框架

领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常规指标

新因素

陆域

大气环境质量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等污染物

水环境质量

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重金属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

河湖底泥、沿岸历史累积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土壤环境质量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酞酸酯等新型污染物;

历史遗留的矿山尾矿;

气候变化带来的内分泌干扰物影响

农村环境质量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业污染等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陆地生态质量

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等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湿地生态质量

湿地面积、自然湿地面积比例、湿地水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海域

近海水环境质量

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重金属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全氟化合物及溴代阻燃剂等新型污染物;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近海生态质量

自然岸线比例、滨海自然湿地面积比例;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