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20 世纪 80—90 年代,随着世界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美国的“2061 计划”、澳大利亚的“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印度的“学科学”科普教育计划、英国的“公众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计划”等纷纷出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 年 11月,中国科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 2049 计划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2003 年,由中国科协、中组部、中宣部等 14 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2006 年 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等要求。
2006 年 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我国第一个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同年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也明确写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纲要》颁布后,国务院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中组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 18 个部门为成员单位。
2008 年国务院正式行文,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交由中国科协承担,这是科协系统承接的重要政府职能,中国科协的科普工作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随后,成立了由中国科协牵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等 23 家部门组成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目前,成员单位已经扩充到 34 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纲要》实施工作,陈至立、刘延东等领导同志每年都听取《纲要》实施工作汇报。各地政府积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以推动。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科普日为代表的群众性科普活动盛况空前
自 2003 年开展首届科普日活动,特别是《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科协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紧紧围绕能源、生态、健康、创新等主题,把握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截至 2013 年各地累计举办的重点科普活动达 4 万多次,参与公众超过 7 亿人次,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关注科普、参与科普的热情。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集体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成为全国科普日活动最大的亮点。全国各地也都同期举行科普日活动,各省市领导同志纷纷参加,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很好的科普氛围。2013 年 6 月,中国科协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共同主办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全国 8 万所中学的 6 000 万名师生参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校内外科技教育活动不断融合、拓展、提升
2004 年 5月31日,胡锦涛同志到中国科技馆视察工作,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少年儿童一起欢度节日,并就青少年素质培养及思想道德建设作了重要指示。2010 年 5 月31日,胡锦涛同志到中国科技馆新馆,同青少年儿童一起参加“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2012 年,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到 2013 年,共组织 1.7 万名优秀高中生赴 51 所全国重点高校参加活动,这极大地提升了青少年对科学的认知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2013 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又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2013—2014 年度在全国 15 个城市的 19 所重点高校实施,培养了 583 名优秀中学生,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科学兴趣,提高了创新创造能力。
科普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2006 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启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仅 2006—2007 年就调动奖补资金 1.5 亿元,表彰 310 个农技协,带动 100 万户会员致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得到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民的广泛好评,带动各地方普遍加大表彰和支持力度,山西、江苏、黑龙江、甘肃等地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或开展活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