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亚东地区边界历史演变与地缘战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9:5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葛全胜 何凡能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边界,历史演变,地缘政,亚东地区

亚东地区地缘战略分析

“地理限制”法则的认知

  定义、内涵与特征

“地理限制”(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起初是历史学家对古代文明起源动因的一种环境学视角诠释,其法则认为:条件限制程度越高,对文明产生过程的影响就越大,文明起源的速度就越快。后来,这一概念于 20 世纪被引入地缘政治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然而,迄今为止,尽管人们对“地理限制”有过多种多样的实例说明,但均未给出一个可为大家接受的定义。一般而言,我们理解为:在一定时期里,人类基于当时技术条件无法认知或开展资源利用,并跨越该地区以对外拓展生存空间的地理实体,可称为地理限制。这一理解基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群的自我感知,二是现有的技术条件。因此,“地理限制”应是一个人文概念,会随人群感知和技术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从地理环境看,可以造成地域空间分离和隔绝的因素很多,或有山脉、海洋、沙漠、大江大河的包围,或有茂密森林、大片沼泽的阻隔,或有恶劣资源条件的制约,这些地理限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一国或一区域带来封闭和落后,同时也可为一国或一区域安全提供天然屏障,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守条件,阻止外敌的入侵。如埃及、法国等国在历史上,封闭的地理环境都在保护国家安全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看,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仍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减弱,许多资源瓶颈也得以打通,但时至今日,人类依然不能完全避开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存在。

然而,这种地理阻隔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人群、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下,其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就我国而言,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这些阻绝地带,虽然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地理限制,但由于幅员辽阔,内部回旋余地大,在相对安宁的地理空间里,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可当工业革命来临之时,中国这种安宁的地缘优势,却因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悄然丧失,西方国家通过控制“海权”,突破中国来自海洋的天然屏障,以实现他们管控中国生存与发展权益的目的。

从地缘政治影响的视角看,地理限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多维性,这是源于地理空间的多维性,如高山、海洋、大气层、太空等;(2)层次性,这是源于地缘政治分析范围的层次性,如周边、地区和全球等;(3)整体性,这是源于世界政治地图的整体性,各种政治力量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纷纭复杂的世界。

突破与意义

总体而言,突破边界高山的“地理限制”,主要有以下3种思路:(1)新的科技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先前无法实现的改变,在经济实力与科技手段的支撑下,已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如在高山地区进行大规模修路架桥、铺设电缆、兴修水利,等等。(2)规避与替代方案。即规避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地理限制”节点和线路,选择另辟蹊径,迂回实现合理的目标。(3)战争与归化。即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地理限制”实体两端不同人群的归属问题,以消除因国别因素而造成的心理隔阂。

“地理限制”的规避或突破,对国家地缘政治格局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就中印边界“地理限制”的改变而言,其主要意义有:

(1)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经济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规避和突破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限制,不仅深化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而且提升了中国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缘影响力,为我国“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2)借助地缘优势和经贸通道的辐射作用,强化我国西藏地区在国际联运大通道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通达性,以及与我国内地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对提高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通过共建亚东地区乃堆拉山口的边贸口岸,消除亚东地区的“地理阻隔”与紧张的地缘态势,解决源于中印边界问题、西藏问题所导致的两国互不信任问题,对构建中印之间紧密的经贸合作,缓解印度对亚东地区战略制衡地位的担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2  3  4  5  6  7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