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亚东地区边界历史演变与地缘战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9:5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葛全胜 何凡能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边界,历史演变,地缘政,亚东地区

 1792年前亚东建制及其边界

行政建制

根据史料记述,亚东地区在 1791 年前一直归属我国藏族地方政权管辖。公元 729 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将全藏分成 5 个茹(大行政区)和 61 个桂东岱(小行政区)。按照五茹的辖地记载及研究,亚东的部分地区属于“五茹”中“茹拉”管辖。自 8 世纪后半叶,亚东在数百年内一直是吐蕃“桂”氏家族的封地。1247 年蒙藏“凉州会盟”后,西藏相继归附蒙古汗国以及元朝,亚东作为西藏辖地随之也成为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域。13 世纪末,江孜首领帕巴贝桑布在帕里仁钦岗(现亚东县下亚东地区)修建了帕里南杰城堡,其弟帕巴仁钦被任命为当地县府——帕里宗的第一任宗本。1372 年,明朝政府在西藏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的管理机构。之后,明朝基本承袭元制,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的管理。清政府建立后,对达赖喇嘛予以册封,并于 1726 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西藏地方首领分理藏务。所以,至少13 世纪后半叶以来,亚东地区一直是中国的行政管辖区域。

边界、国界 

国内外许多地图及文字史料表明:18 世纪初,亚东(帕里宗)的管辖范围要大于现今。将 1721 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雅鲁藏布江图》与现今亚东县地图对比(图 1),可知当时帕里宗南境大致在今姐普拉山口(即图 1a 所标几母拉达巴罕)以南至提斯塔河(Teesta River)的区域。1784—1788 年的驻藏大臣松筠在《西招纪行诗》中言“廓番无敢前”,并自注“藏曲(即提斯塔河)既为哲孟雄(今锡金)保障,又为帕克里屏障”。松筠另一著作《西招图略》也称“藏地边外为廓尔喀(今尼泊尔)、哲孟雄、布鲁克巴(今不丹)诸部,自此而外,至东甲噶尔(东印度)即阿咱喇(今印度阿萨姆邦)、噶哩噶达(今印度加尔各答)等处,方为印度交界”。因此,在 18 世纪,亚东南向的边界应是提斯塔河。至于亚东东侧与不丹的边界,从史料看,虽然西藏地方政府在 1715—1725 年不丹内乱期间曾与其政府有过边界协议,但未就该段有过具体约定,也没有实际的勘界。

18 世纪亚东周边地缘格局

在16—17世纪,不丹、锡金相继建治,并逐步与我国西藏内腹形成边界区分,但18世纪时两地仍然在我国西藏地方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1706年,锡金开始向我国西藏地方政府朝贡,正式成为西藏藩属。1734 年,不丹内乱平息,冲突双方遣使赴北京请封,从而确立起我国西藏地方政府与不丹间宗蕃关系。这个时期亚东周边地缘格局有以下特征:(1)各西藏边陲部落逐渐独立,成为我国西藏地方政府的藩属;(2)在清政府无为而治、以藩制藩的政策导向下,亚东周边各国、部落冲突不断,为东印度公司介入喜马拉雅山区提供绝佳机遇;(3)以贸易为由的东印度公司在 1764 年征服孟加拉后,已开始探察该地区地理状况,而清政府对其战略意图缺乏足够警惕;(4)西藏地方政府对于外藩的土地、税收私自赏赐行为,客观上助长了锡金在 19 世纪一再的乞地、乞民、乞官要求,给后世边界纠纷埋下隐患。

总之,清代中前期,我国西藏地区与锡金、不丹间边界是基于地理和传统划分的,这种宗藩间边界在法理上并不属于国界,但因英国逐渐介入到亚东周边地缘政治中,已存在变更危机。

1  2  3  4  5  6  7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