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札达盆地食草哺乳动物的化石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上新世时期 C3 植物在植被中占有统治地位,说明原羊与青藏高原的现代牛科动物一样,也以 C3 植物为食。青藏高原的盘羊祖先与现代的盘羊占据相同的分布范围,在上新世已适应高海拔的寒冷环境,而当时的其他地区,包括高纬度的北极圈都处在更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一祖先类群快速进化到相似于现生盘羊的形态条件,在约距今 2.6 Ma 的第四纪冰期到来时,它们拥有了在冰冻环境下生存的竞争优势,因而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渐新世时期尼玛和伦坡拉等盆地的海拔高度不超过 2 000 m,整个青藏高原的地势还不足以阻碍大型动物的交流,巨犀(Paraceratherium)等哺乳动物仍然能够在高原南北之间穿行;到中新世,吉隆、伦坡拉和可可西里等盆地的数据反映高原上升至海拔 3 000 m 左右,已成为当时铲齿象(Platybelodon)等哺乳动物交流的屏障;直至上新世,札达和昆仑山口等盆地达到了 4 000 m 以上的现代海拔高度,由此形成冰冻圈环境,导致冰期动物群的出现(图 2)。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适应寒冷气候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始祖,但并未获得成功。现在,通过对在青藏高原上以札达盆地为代表的新生代晚期沉积物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在上新世达到现代高度的青藏高原的严寒气候已经使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祖先们度过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作者:邓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晓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李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吴飞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