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的新发突发病原研究支撑计划。利用好中国科学院 P4 实验室、上海巴斯德所及国际巴斯德研究网络,在主要相关国家建立国家级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重要病原的研究,利用当地资源,科技先行,关注疫苗与药物研发,推广我国生物防媒(介)相关产品,建立监测检测网点或监测合作中心,预警预测研究中心,建立大数据交换与快速共享合作机制,将我国的新发突发病原研究与防控体系整体前移。
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需求与我国相关优势产能可对接的空间,从供给侧切入,以满足实际需求与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确定重点领域,发挥中国科学院人才和智力优势,以科技合作为先导,联合国内行业协会及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利用国际组织及国际基金会合作平台,树立起我先进研究、适用技术及优质产能的正面形象,共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标准,有效实现我国优质产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转换,并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
构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机制和平台,发挥中国科学院和我国企业的作用,并构建技术转移中心。为了提升“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建立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一带一路’技术转移转让中心”。以该“中心”为基点,按照“一带一路”的推进方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将技术、资金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开放包容、有序合作、依法转让、互利共享的区域技术合作新机制。“中心”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做好相关技术、产品的输入和输出,产品信息收集与对外推广、产业智库建设和科技与产业合作,为科研院所技术与优质产能“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双向平台、网络平台。
首批启动项目包括:
清洁水技术及水务合作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今后各国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解决上述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需要机械、自控、药剂、工程、金融、运营等多个产业的协力支撑,将提供上千亿人民币规模的巨大商机。该计划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级水务人才为切入点,以科技合作为先导,选择代表性国家进行针对性水务技术研发,并以官产研合作推进的形式,带动院内技术及国内产业链走出去。帮助沿线国家(地区)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计划将开展针对沿线国家(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开发高效、可靠的水质净化技术,包括除砷、除氟、除硬、海水淡化、雨水利用、地下水开发等技术与设备;针对工业园区及生活污水处理研发经济高效的适用技术;同时,对缺水国家(地区)研发废水再生利用技术;以我国北斗卫星为基础,研发针对沿线国家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并选择代表性国家进行技术与设备的示范应用。
生物科技促进与产业合作计划。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对工业生物产品的巨大需求,及其生物产业薄弱、科技与产业人才短缺、基础技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联合国内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共同建设生物产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海外基地、海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结合当地生物资源及气候条件,选择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功能性食品配料生产开展技术合作,如:食品添加剂类有机酸的生物发酵技术、功能微生物的低成本制备技术和生物发酵产品技术提升,带动产业示范与输出,实现技术加产能的共同输出。
民族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计划。我国民族药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利用我们已有的研究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民族药的研究积累和特色,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基地,启动“一带一路”民族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计划,集成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的药物研发力量,利用与国内制药企业的高效合作,形成民族药研发、产业化、海外推广的创新模式。与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探索推动中国科学院低成本医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