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05—2015 年,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组织了近 10 次跨国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与沿线多国科学家建立了深厚合作基础,联合产出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2014 年 6 月15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发布《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倡议书》,“一带一路”沿线 30 多家科研机构的百余位科学家代表共同在倡议书上签字,联合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会议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并总结了建设“一带一路”的9个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创新模式。
目前“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面临九大国际科学问题,其中有关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资源承载、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占重要地位。如何进行国际扶贫、国家间政治经济战略共赢,建立国际合作科学信息系统与数据共享机制平台,建成科学决策支持系统也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科学家联盟成立后,各方精诚合作,陆续取得多项科技合作成果,其中包括建立“一带一路”数据共享、合作研究网络平台;开展系列国际科学考察,建立覆盖“一带一路”沿线 66 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区域基础地理与资源环境数据库;产出10 余本学术专著、数百篇学术论文;举办多期国际培训班,培养上百名国际科技人才;签署了 20 余项中外科技合作协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的作用,首先要发挥科技智库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国家多,存在众多跨国、跨境科技问题。国内外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不足,相关国家的国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法规等数据信息零散残缺,科技合作体量小、模式单一,类似挑拨式、误读式的国际舆论不时出现,影响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互信,这对“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与共同发展造成了不小阻碍。“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开放性的、国际性的智库支持,并最终形成智库思想。在一个统一的联合框架主导下,集成各国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共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实施“一带一路”国际智库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及人文交流科技支撑计划,能够有力保障科技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决策的重要地位,并可以实现民心相通和文化融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一带一路”科学家联盟的有效合作使中国科学院得以充分发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我国在国际重大科技合作中的话语权和科技治理能力,使“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得到了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