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 2017-05-11 10:59:36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科院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中科院,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

重点行动

在充分发挥已有的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基地、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作用基础之上,拟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创新合作形式,建立合作机制,从机构层面上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科技合作

构建“一带一路”国立科学院及科研机构战略联盟,形成“一带一路”长效合作机制和推动机制,形成国际组织。在该框架下,形成不同重点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联盟,主要为我国及沿线各国(地区)研究“一带一路”发展开展科研合作、提供科技战略建议,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组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发挥中国科学院科研和技术优势,加强在“生物医药、疾病与健康、生物技术、水处理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灾害防控、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集成,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组织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首批启动的项目有:

气候变化研究及观测计划。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为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气候变化研究网络”,为网络涵盖的国家(地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计划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协同观测研究网络,建立星地数据集成的多参量区域数据库。对“一带一路”开发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开展风险预估研究。以大气科学前沿问题为目标,开展“丝绸之路”型大气遥相关观测试验,蒙古国高原沙尘源区大气边界层与起沙通量观测试验,印度特大城市大气污染观测和源解析,暖池对东南亚天气气候影响观测试验,孟加拉湾海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等合作项目。对极端天气事件进行研究,并定期出版《“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保障“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安全迫切需要,了解“一带一路”灾害形成条件与机理,科学预测灾害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灾害和减少损失。联合沿线有关国家(地区)开展“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研究,包括“一带一路”孕灾环境背景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开展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和风险预测;研发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含灾害的监测、预警、预防、治理理论与技术);建立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研究重大工程地缘风险预测与防控策略。

“泛第三极与‘一带一路’协调发展”国际计划。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泛第三极地区季风和西风的时空变化规律与环境响应,揭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阐明环境灾害的发生规律,提出协同应对“一带一路”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方案。该计划将建立季风变化影响主导的南北纵断面和西风变化影响主导的东西横断面(简称“纵横断面”)观测研究体系和泛第三极资源环境数据库;定期发布泛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持续产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引领国际泛第三极资源环境前沿问题研究;为国家制定“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