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焦梦)近日,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发布《中国“率先达峰城市联盟”低碳发展政策实践》报告,认为“率先达峰城市联盟”的城市成员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符合当地特点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城市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率先达峰城市”各自在哪年达峰,在低碳发展方面应该发挥何种作用?为此,记者专访了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执行主任胡敏、高级分析师杨鹂和李昂,听他们畅谈城市低碳发展的实践路径。
记者:城市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李昂:城市地区聚居着全世界一半的人口,但经济产值大约占到全球经济产值的80%,能源消耗量和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全球总和的70%。未来20年,预计全球人口净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城市地区,每周新增人口数约为140万(接近斯德哥尔摩的居民总数)。截至2050 年,城市人口将会至少增长25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3。
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常住人口近7.5亿人。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中国2020年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15年中,将有3.5亿人移居城市。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更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居民消费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就是说,城市的低碳发展将对中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记者: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胡敏:中国自2010年启动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先后两批共36个城市,6个省份成为试点地区。这些地区作为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其中13个试点建立了低碳发展专项资金,36个试点建立起碳减排控制目标分解考核机制,试点省市均已明确提出峰值目标或正在研究提出峰值目标,其中大部分省市提出的峰值年份在2025年及2025年以前。对于主要排放行业,城市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工作。例如:国家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发布《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北京、重庆、江苏、浙江、深圳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累计强制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近4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共有324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3.7亿平方米。在低碳交通领域,新增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4个绿色交通省,天津、邯郸、济源、鞍山、蚌埠等17个绿色交通城市,加上之前参加"公交都市创建示范”、“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的城市,全国已经有百余个城市在低碳交通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城市在新能源利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等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
此外,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
通过以上城市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地区和城市正逐渐涌现成为气候行动的领导者。一方面,它们成为了气候解决方案的实验室和孵化器,另一方面,这些有代表性的方案也能及时回应不同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加之有效的传播和交流,地区和城市的收获及经验将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记者:在去年第一届中美气候领导峰会上,为支持中国在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北京、深圳、广州、四川等11个省、市共同发起成立“率先达峰城市联盟”。“率先达峰城市”各自在哪年达峰,这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杨鹂:我国11个省市(北京市、四川省、海南省、深圳市、武汉市、广州市、贵阳市、镇江市、金昌市、延安市、吉林市)共同发起成立“率先达峰城市联盟 (APPC)”。北京、广州和镇江承诺到2020年实现排放峰值,比国家达峰年份提前约10年;深圳和武汉将于2022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贵阳、吉林和金昌将最晚达峰年份确定为2025年,延安为2029年;四川省、海南省提出将于2030年实现峰值,这将为我国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率先达峰城市可为当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和实践提供样本,包括低碳发展理念,低碳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制度,低碳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工业能效提升,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推广,低碳交通、低碳消费等方面。在城市经济发展普遍放缓的形势下,城市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提前达峰并不是容易达到的目标。城市需要采取更有力的行政措施和市场手段,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减弱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记者:是否有一些原则或者经验对于城市低碳发展特别有效?
胡敏:根据低碳试点城市的经验,我们认为每个城市都需要做科学的、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低碳规划。根据我们的观察,地方研究机构和独立智库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策制定者往往对基于科学研究的规划更有信心。
此外,国家应该建立基于最佳政策实践的指标体系:其中,重点行业指标也应该反映在指标体系中,如: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等;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政府应更多采用以终端效能为依据的指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