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立场明确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来说,气候变暖或变化问题并非一个已经在中国科学界达成共识的真正的科学认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气象记录最为完整的国家。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气候官来记录天气变化。研究证明,在中国的许多古文献中,就记载着有关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气候异常的现象,甚至包括对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现象的官方记录。中国对于气象、气候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中国有一位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他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就读时开始记气象日记,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仅保留下来的日记,从1936年至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通过这些记录,竺可桢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了如指掌。与此同时,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象文献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早在1961年和1972年他就分别发表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的文章,是世界最早提出气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文献。特别是在后一篇文章中竺可桢明确指出,每当中国气候变暖之际,中国就会变得富裕、安定,如汉唐盛世就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气温最高的时代。而气候一旦变寒,中国往往就会遭到北方因寒冷而南下入侵的外族,从而引发战乱和饥荒。
当然,现代气候科学毕竟是一个最具争议的新的科学领域,而气候变化也是一个以世纪为单位的过程,因此中国在这个领域也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着新的探索。中国政府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也根据国际主流社会的现有理论依据,积极参与解决地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全球气温如果真的在本世纪末上升2度甚至更高,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正如竺可桢的论及的古代中国一样)可能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2014年是本世纪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三年中的一年(其他两年是2003年和2011年),这一年中国1月份气温比往年高很多,广大北方地区的取温需求也因此而大幅下降。这使中国碳排放量自然减少。
但中国几十年来的外交主旨就是不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既然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已经对此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决策,因此中国便积极地在此框架内行事。事实上中国在短短几年内从一无所有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的主要应用国和生产国就是一个证据。甚至连法国媒体La Trubune报也在11月份刊文承认,中国“仅仅几年内就无可争议地成为绿色发展的冠军”。中国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也会将“绿色文明”的宏大目标列入其中。中国政府还主动承诺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到达峰值,之后开始逐步减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共同来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官方在这个问题上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中法之间在法国总统奥朗德来访期间公布了关于气候问题的共同声明,为巴黎COP21的成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