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峰会:在成败之间

发布时间: 2015-11-13 14:18:2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郑若麟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巴黎气候峰会 巴黎 气候峰会 联合国

自哥本哈根和坎昆等多次气候峰会以来,“国际社会”对巴黎COP21寄予厚望,大有破釜沉舟、拯救人类于“危难”之势。法国总统奥朗德亦似乎将此作为其外交政绩的大手笔,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和外交力量;外交界甚至将法国眼下的外交冠之以“气候外交”的名目。在峰会召开不到一个月时,法国总统还特意专访中国,试图从中国获得巴黎峰会成功的“钥匙”:中国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五年核查原则,以便推动其他国家朝着同一方向迈进。据法国媒体的报道,中国似乎已经接受这一原则。但相应于法国媒体,中国方面并没有类似的说法。情况究竟如何,尚有待巴黎峰会来揭晓谜底。

“气候战争”背后的事实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气候峰会暗藏的玄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简单明了地通过阐述和分析会议正常议程来理解这场“气候战争”的最终结果。应该指明的是,“气候战争”这个词并非我的发明,而是法国电视二台前气候节目主播兼主管菲利浦•维尔蒂埃(Philippe Verdier)在他的新书《气候调查》(Climat Investigation)中所用的词。维尔蒂埃在他十月份刚刚出版的书中提出要对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后果进行更深入的科学探索和讨论,比如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否真的就是那么可怕?似乎全球气温高了两度人间就会坠入地狱?如何才能不让这一科学论证不被政治需要所绑架?等等。他还披露在此问题上有一种不正常的政治高压在作祟,使得气候问题变成了一种“宗教”,一个不能有异议的话题。维尔蒂埃提出这些问题时一再说明,他并非“气候变暖怀疑派”(即他承认气候正在变暖,而且成因源于人类工业活动),而且他本人声明不仅是“犹太人”、而且还是“同性恋”,因此他与“阴谋论”八竿子打不着。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位仅仅在一本书中说出自己想法的记者居然被其服务的国家电视台“法兰西电视二台”以“严重职业过失”的籍口开除公职。看来在巴黎COP21召开前夕,说出与官方主流气候变暖话题相反的言辞是不可饶恕的。维尔蒂埃的个人命运恰恰证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某种高压和专制。

气候是否在变暖、气候变暖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还是福音、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人类工业活动的结果还是大自然自身必然的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火山喷发、海洋水汽蒸发……)等疑问是否已经得到科学的解答、科学论证是否那么确定、全球科学家们是否真的已经达成共识……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创建于1988年的联合国“跨政府气候研究专家小组”(GIEC)(或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语简称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号称集合了全球最重要的气候问题专家,对全球各国气候变化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并得出结论。GIEC先后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今年2015年共发表了五份报告,提出对全球气候的分析、气候变化的后果和对策建议。

然而围绕着这些报告,全球公众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度却虽然正在上升,但却并非因为这些报告的说服力提高了,而是在气候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非正常倾向。一是“气候变暖怀疑派”日益被边缘化,被强制禁声;“国际舆论”对“反对气候变暖说”的打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维尔蒂埃的遭遇是一个新的例子。二是今天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致力于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后果的科学家可以很轻易地从官方和私人机构中找到各种资助、赞助和拨款;而一个朝着官方说法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的科学家则很难找到资金支持。这也导致了反对气候变暖派声音的变弱且日益罕见。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权威”发言者,当然首数联合国GIEC。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GIEC都是一个政治性强于专业性的组织。最近刚刚改选的该小组主席、韩国人李会晟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虽目前任职于韩国高丽大学能源和环境研究生院,是气候变化、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性领域的教授,但他的专业领域更主要是在经济与能源方面。事实上,GIEC并非一个真正的专家云集的机构,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机构,而是与其他联合国机构一样,是在各国候选人之间平衡出来的一个政治决策咨询中心。很多曾在这一机构中任职的专家都曾挑战过该机构的报告及报告中的一系列“科学”结论。几乎每一项定论都有专家提出异议。只要核查一下各国从该机构辞职人员的发言、文章或报告即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张气候变暖另有原因的科学家往往陷入种种指责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马来西亚裔太阳物理学家威利•苏恩(Willie Soon)。苏恩认为地球变暖与太阳变化密切相关,因而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论断提出质疑。很快,苏恩被扣上“气候变暖怀疑派”的帽子,并于今年2月被国际主流媒体揭露“接受来自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高达120万美元的资助”,因而他的论文被认为是在进行“游说”。然而根据维基自由百科全书,尽管由激进气候组织披露的这一“丑闻”被全球主要媒体所转载,但指责者并没有提出相关证据。这令我们这些“局外人”实在难以了解真相何在。

应该指出的是,从一开始,围绕着气候变化问题就存在着某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一方面,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气候变暖这一学说以来,尽管在科学领域争论非常激烈,但对于公众而言,围绕着气候变暖问题却出现了大量各种形式的“宣传”,甚至可以说类似某种“洗脑”式的宣传。我在法国时,电视新闻中的自然灾害报道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所有全球有关自然灾害的报道都被朝着“气候变暖”的方向引导。甚至连出现极寒天气也是“气候变暖”的后果。我认识的很多法国人现在都“谈气候变色”,似乎灾难就在眼前。其中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影响巨大。这部影片在全球放映后,通过两个关键的要点说服了很多民众:一是气候正在变暖,将会引起巨大的灾难;二是气候变暖的主因是人类的工业活动。尽管我们知道这两点实际上在科学界迄今为止一直是激烈争议的话题,但戈尔的影片却是将其作为一种定论推出来的。影片不仅获得了奥斯卡奖,而且戈尔和联合国GIEC还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将和平奖授予一个科学论证尚不充分的电影,显示出对倾向于气候变暖说的奖励可以说达到了极致。问题是这部纪录片中不符合科学的地方并非罕见。法国著名地球化学专家、曾获得过地质科学领域最高奖“瓦拉斯顿奖(médaille Wollaston)”的前教育部长克洛德•阿莱格(Claude Allègre)就曾批评这部纪录片“不够严肃”。阿莱格指出,戈尔在电影中称“两极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升高6米,导致曼哈顿被淹没”;这一说法形象、具体、耸人听闻,听者莫不倍感震撼(最近甚至出现一种新的说法,称上海也将会因气候变暖、海水上升而被淹没)……然而阿莱格认为这种说法根本就是在骗人。就好像将冰块放入一杯威士忌一样,冰会化但酒面却不会升高,因为水和冰块两者的密度是一样的。两者究竟谁更接近事实真相,对于公众而言,很难辨别。

不仅是纪录片,好莱坞故事片中有关自然灾害、特别是暗示气候变暖所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电影也越来越多,影响巨大;我们随手即可举出无数例子:《2012》、《后天》……此外,各种各样的政治和行政手段也都在竭力向公众推销“气候变暖”说。据法国媒体透露,早在巴黎COP21峰会500天前,法国外长就将法国各大电视、电台等媒体的气象节目主持人邀请到外交部共进早餐,试图影响气象节目中有关气候变暖的报道。媒体上蓄意操纵气候问题的报道更是频繁出现。不久前全球媒体都曾发表一张北极熊的照片,照片上一头骨瘦如柴的北极熊在一块孤零零的冰块上蹒跚而行,说明写着:“气候变暖使得冰山溶化,北极熊处于生存危机之中”。照片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然而这却可能是一张欺骗人的照片。据披露,这头熊面临生存危机是真的,但却并非缘于气候变暖,而是它的后腿受了伤。在残酷的自然竞争环境下,北极熊受伤后抓不到猎物,自然会被饿死。同一时间与这头北极熊处于同一环境下的其他北极熊在另外一些同一地点、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中则完全处于正常状态。难怪阿莱格指责,一种“学术舆论独裁”笼罩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使得任何反对意见都被打压下去。

与此同时的另一方面,则是几乎所有质疑的声音都被冠上一顶比一顶大的吓死人的大帽子。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将“阴谋论”的帽子扣到“气候变暖怀疑派”的头上。甚至对于像维尔蒂埃这样并不怀疑“气候变暖”是“缘于人类工业活动”、而仅仅是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看法的人,也进行残酷打击,令人不得不感到气候问题非同小可。气候问题似乎比人类面临的其他任何问题——从饥荒、疾病、水资源枯竭、战争……一直到失业、公共债务、经济衰退等——都要“严重”得多,重要得多。这实在是令人深感奇怪的现象。对于任何一个法国公民或中国公民来说,气候变暖2度、甚至3至5度,与他们面临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相比,孰轻孰重,本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今天恰恰在这种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法国总统府而言,成功地召开COP21比成功地解决失业率上升问题更为紧迫。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