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中国和世界银行在减贫及相关领域的合作迄今已有35年,您如何评价这种合作伙伴关系?
郝福满:世界银行与中国合作35年深感荣幸。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内容包括分析调研、贷款项目、政策对话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涉及到中国发展议程的广泛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交通、教育、卫生、环保和定向贫困干预。
我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世行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优先发展重点和发展规划,世行根据中国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贷款规划。获得成功的第二个要素是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具有长期性。我们的第一个中国贷款项目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是1981年的一个提升中国大学质量的项目,推动这一项目的理由是中国经过十年动荡,亟待恢复高等教育培养国家未来的领导人,这完全符合邓小平号召中国人民解放思想的精神。
就扶贫而言,世界银行通过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中国政府制定国家扶贫战略提供了支持,世行在1992年编写的《中国:九十年代减贫战略》报告建议采取多部门综合性扶贫开发模式,2002年的《中国战胜农村贫困》建议进一步重视参与性,2008年完成了中国贫困评估报告《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
世界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自1995年以来共贷款支持了中国的六个直接扶贫项目,包括西南扶贫项目 (1995-2002)、秦巴山区扶贫项目 (1997-2004)、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 (2005-2011)、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 (2010-2015)和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2015-2021)。通过这些项目,世界银行致力于为中国的国家扶贫规划带来全球知识、良好实践和创新。
记者: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您认为在这一新的发展框架下,中国和世界银行要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变化?中国在实现全球发展目标方面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郝福满:今年9月25-27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一个旨在消除贫困、促进繁荣和保护环境的雄心勃勃的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个目标就是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
尽管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鉴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在实现消除贫困的全球目标方面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过去30多年有着无与伦比的减贫记录,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大量借鉴。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大期间主持了南南合作圆桌会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也出席了那个论坛。我们认为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将成为我们未来合作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此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日益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扶贫将会部分地与中国的经济健康紧密相连。
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巨大,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面临每年1万亿-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支出缺口,对此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环境、人力和采购标准,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就能够加入其他开发银行的行列,共同满足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这对于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和促进共享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银行将继续与中国密切合作推进这一宏伟事业,通过引进国际知识经验,帮助中国创新并根据国情和环境借鉴利用国际最佳实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