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金慧东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中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超过55%。自2010年以来先后启动了两批共42个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目前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城市低碳转型的出路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记者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康艳兵主任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曾经提到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之一是新型城镇化,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探索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您认为低碳城市的标准是什么?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几年了,进展情况如何?
康艳兵:是的,要实现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要从国家、地区、城市、园区、社区、产品等各个层面全面推动。其中,城市是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推动城市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各地都在努力和探索,中国各政府部门也搞了许多的试点,例如低碳城市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市场试点、低碳交通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海绵城市试点、资源转型城市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等,结合不同部门的职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于你提到的低碳城市试点,在2010年中国就启动了第一批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结合区域代表性、地方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意愿等因素,选择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等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等八市作为低碳试点省市。2012年,又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工作,这是在总结第一批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试点的入选条件比第一批更严格,并且对试点的工作要求也更高。目前,中国共有42个国家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这些试点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40%左右,GDP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可以说规模是相当大的。
关于低碳城市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有许多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我们中心过去这些年也做了相关研究。但是,中国推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并不是按照绝对的低碳评价标准去开展的,而是综合考虑各试点的区域代表性、工作基础、工作目标、工作意愿等方面,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的地区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很大,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也非常明显。比如,北京、深圳等东部发达城市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可能才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这些城市包括贵阳、乌鲁木齐、广元等;还有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例如河南济源市,原来主要依托高耗能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转型,探索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的发展道路。所以,选择这些试点省市,就是要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探索各自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同时也为相似的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有哪些成效?
康艳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通过开展低碳试点,试点地区在低碳发展目标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经过探索和努力,这些低碳试点城市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普遍高于非试点地区,碳强度下降幅度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碳强度降幅,说明这些试点在产业转型、能源转型、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而从低碳发展目标的制定方面,这些试点不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碳强度下降目标,而且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都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和路线图,并带动了大部分第一批的试点也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形成了对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创新、生活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与此同时,对其他非试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非试点省区、城市目前也在积极研究当地的碳排放峰值和实现路径。可以说,发挥了试点的带动作用,这对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通过开展低碳试点,大幅度提升了各地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建设。低碳发展是近年来才引入中国的“新词”,通过开展低碳试点,各地对低碳发展理念的科学认识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地更加注重绿色低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对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试点地区关于经济、社会、能源、碳排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分析和路径研究方面的能力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也得提升,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通过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对低碳发展其他工作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例如,中国近些年开展的7个省市碳交易试点都来自于这42个国家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探索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推动实行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通过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涌现出来一批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各个试点都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在产业转型、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以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