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 2015-07-02 09:21:5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经济 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记者 王振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发展生态农业是否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什么生态农业在实践中没有成为农业生产者普遍接受的发展模式?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又如何将生态农业从理念变成实践?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当人们谈到生态文明时,往往会想到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发展生态农业是否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李国祥: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走向现代化之时起,就不断地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来千方百计地满足人类需要,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不可再生资源趋于耗竭,而且还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当受到污染的耕地用来生产农产品时,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就会出现。不仅如此,矿产资源从开采、冶炼、加工等到使用、最终成为废品,一直都在污染大气等环境。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让人类利用大自然来满足需求的能力总是不断地跨越极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类欲望的膨胀。为了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缺乏资源环境保护功能的、但经济上回报丰厚的科技被研究开发出来,带来经济快速增长。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有害的。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过度消耗资源和日益恶化环境的增长模式。

人类在依赖科技创新发展经济,需要多一层次的思考,不仅要从结果上评价某种增长模式对人类欲望的满足程度,而且还需要从过程上评估某种增长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把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资源环境的持续运转的精神,与当今人类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先进同等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自身具有重要的价值。理论界有人提出,生态环境,是继自然资源资本、技术性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的第五资本,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生态文明,既决定着经济发展,又是我们直接追求的价值目标。

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一般需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确保生态功能正常发挥,是传统农业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秘诀。在工业化社会,农业所承担的生态功能维护和恢复的作用不但没有消失或者减弱,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途径。

青山绿水,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好的农产品,味道鲜美,质量安全,而且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表现,也具有独有的价值。金山银山,比不上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已经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理念,而且也越来越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内心深处。

记者:既然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价值,为什么生态农业在实践中没有成为农业生产者普遍接受的发展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李国祥: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污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无论哪个国家,没有不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的。我国也不例外,各地也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大面积推广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同时,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不施化肥和农药,利用河塘淤泥用作肥料生产水稻,稻田里养鱼养虾或者养鸭,发展立体种养业,目的是不使用现代化学投入物,靠生态农业增加经济价值。尽管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在理论上受到高度评价,成为教科书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生态农业发展案例,但实践中很难推广开来。这是为什么?是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技术太复杂,农民学不会,掌握不了?还是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经济优势?

客观地说,不施化肥农药种植水稻,稻田里搞养殖业的做法,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不学都会。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在本质上不是农民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农民愿不愿做的问题。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具有生物多样性。在一个农业系统里,处于不同层级的食物链中的生物能够互相依存。水稻生虫了,要有动物来吃,鱼虾或者鸭子能够吃虫。水稻生长需要营养,鱼虾和鸭子的排泄物及其他腐殖质可以充作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

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与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特征直接冲突。小而全,可能是生态的,但往往是没有效率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农场中,可能只种植一种作物,并且只允许或者只容忍一种作物生长。国外发达国家有些现代化的大农场,作业全程机械化,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玉米,除玉米外其他的杂草,即使不是杂草的其他作物也被看作是杂草,通过除草剂全部铲除掉,转基因玉米不生虫,当地的环境中鸟类因没有虫吃而无法生存。高度现代化的农业,有时与生态农业发展是完全排斥的。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开来,从根本上说是生态农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比较优势。或者说,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尊重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仅仅从经济上选择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忽视了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生态农业的理念不缺,而其实践路径及其形式非常有限,集中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生态文明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

总体上看,尽管人们已经普遍地接受了生态农业的理念,从上世纪中叶也开始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当今世界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步履维艰,要么过度依赖财政保护资源环境,无法通过市场实现盈利,缺乏经济驱动力;要么借生态农业之名,行资源环境过度开发之实,生态农业仅仅是摇钱树的名头。这就是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最大困境。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农业,从大众的理念变成农业生产者追求的实践模式,仍然需要继续探索。那么,如何摆脱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如何将生态农业从理念变成实践,让生态农业根治当今人类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李国祥:从动力机制上说,促进生态农业实践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要在充分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让生态农业在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当前摆脱生态农业发展困境的根本。

尊重生态规律,要求农业在资源利用上要集约节约,使农业自然资源,如耕地和水,得到有效保护,不被过度利用,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休养生息,可永续再利用,切勿竭泽而渔。

尊重生态规律,要求农业废弃物可资源化利用,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牲畜粪便可成为农作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切勿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大污染源,避免焚烧秸秆,动物粪便毒害大气、水和土壤。

尊重生态规律,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利用必须适度合理,不能过度依赖,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不能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资源环境的风险隐患。过去,我们曾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的多少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但后遗症也越来越明显。我国提出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不仅不能再把化肥农药施用量增长速度作为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而且应该将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用量的降低速度作为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

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难点是使其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从财政上不断地支持实施主体,但财政上支持的生态农业,发展空间总体上毕竟有限。我国约20亿亩耕地,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大约只有1000万亩能够享受到财政补贴。人类已经通过实践探索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销售有机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旅游,都可能在市场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不过,我们调查中发现当今生态农业实现市场经济价值还很脆弱,这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发展生态农业,依赖科技创新,更具有根本性。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具有两面性。只注重经济上高效,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为目标的研发活动而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将生态平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兼顾经济上可持续性而开发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配套建立起兼容生态价值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可能会使生态农业在财政支持和市场动力驱动下不断地发展。

生态农业,还需要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即使经济上不营利,即使我们每个人为生态农业发展付出必要的代价和汗水,为了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值得的。这样,为生态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就会成为越来越人的自觉。生态农业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