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难点是使其经济上具可持续性

发布时间: 2015-07-02 09:30:1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经济 可持续性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记者 王振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生态农业。如何摆脱生态农业发展困境?又如何将生态农业从理念变成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难点是使其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

李国祥指出,从动力机制上说,促进生态农业实践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要在充分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让生态农业在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当前摆脱生态农业发展困境的根本。

尊重生态规律,要求农业在资源利用上要集约节约,使农业自然资源,如耕地和水,得到有效保护,不被过度利用,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休养生息,可永续再利用,切勿竭泽而渔。

尊重生态规律,要求农业废弃物可资源化利用,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牲畜粪便可成为农作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切勿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大污染源,避免焚烧秸秆,动物粪便毒害大气、水和土壤。

尊重生态规律,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利用必须适度合理,不能过度依赖,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不能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资源环境的风险隐患。过去,我们曾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的多少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但后遗症也越来越明显。我国提出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不仅不能再把化肥农药施用量增长速度作为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而且应该将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用量的降低速度作为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

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难点是使其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从财政上不断地支持实施主体,但财政上支持的生态农业,发展空间总体上毕竟有限。我国约20亿亩耕地,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大约只有1000万亩能够享受到财政补贴。人类已经通过实践探索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销售有机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旅游,都可能在市场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不过,我们调查中发现当今生态农业实现市场经济价值还很脆弱,这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发展生态农业,依赖科技创新,更具有根本性。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具有两面性。只注重经济上高效,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为目标的研发活动而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将生态平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兼顾经济上可持续性而开发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配套建立起兼容生态价值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可能会使生态农业在财政支持和市场动力驱动下不断地发展。

生态农业,还需要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即使经济上不营利,即使我们每个人为生态农业发展付出必要的代价和汗水,为了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值得的。这样,为生态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就会成为越来越人的自觉。生态农业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