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绿色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 2015-05-15 10:54:0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杨多贵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 绿色复兴 小康社会 小康 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色化 

记者:绿色能源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在世界绿色能源大潮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杨多贵:以创新驱动,引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热切期盼,如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对中国未来走绿色发展之路寄予厚望,他感叹说:“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楷模,中国则最有可能在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的信中说“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和使用方面是全球的领军者”。

近年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取得巨大进步。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数百万的中国人将可以在家中、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电力共享,正如我们现在创造并实现信息的在线共享一样。如果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国还需要近40年的努力,而这将创造数以千计的商业机遇,提供数百万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职位,并将使中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14 可再生能源前景:中国》报告中,描绘了全球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翻番的实现路径,该报告认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未来发展潜力仍很可观。2013 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欧洲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总和。按照现行政策和投资模式,到2030 年,现代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到 16%。将现代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26 %在技术与经济上均是可行的。

由汉能控股集团与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联合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全球光伏产业开启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全球光伏市场的竞争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日本和美国光伏市场的快速升温推动本轮景气周期。而在他们去年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就提到,全球光伏市场中心正在从欧洲逐步向亚洲转移,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认为,2035年,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代替50%的传统化石能源。光伏革命将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并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而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在此过程中,中国完全有理由领先一把,使光伏革命成为助力中国崛起、实现“中国梦”的发动机。

记者:《意见》中提出通过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您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落地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是什么?

杨多贵:《意见》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等等。

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就是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10》,2010年,中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389.5亿元,占当年GDP的3.5%。其中,环境退化成本11032.8亿元,占GDP比重2.51%;生态破坏损失4417亿元,占GDP比重1.01%。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新《环保法》落实,环境保护部也在近日召开了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专题会,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

其次,建立体现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进程,第一方面,切实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恢复,鼓励跨省流域、区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第二方面,探索实施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通过自愿协商建立横向补偿关系,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运用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第三,建立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思想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