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12月,姜建新来到上海,他拿着草菇样品到批发市场推销,说尽好话希望别人买他的产品,但客户都有长期合作对象,姜建新又是外地来的陌生人,费尽力气也没什么效果。
姜建新:“一家挨一家的推销,凡是在卖食用菌的,我们都要进去试一下,菇的市场是不是上海能打开,对吧,很着急的,吃饭都过了点,也不觉得饿。”
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姜建新冻得发抖,他顾不上吃饭,经常饿着肚子在市场转悠,一转就到后半夜。找不到客户,他就到附近的小旅馆睡一会,第二天接着再去。
推销了一个多星期,姜建新终于找到一个大客户赵行红,赵行红看姜建新的菇品质好,就和他签下一年的供货合同,一天3吨,姜建新看量大,就订下了优惠价,每斤7元钱。
回到丹阳,姜建新马不停蹄开始备货,他的菇产量不够,还到农户家里收购,让他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姜建新:“像这个大小,这样子的。”
记者:“这是成品?”
姜建新:“对。收购以后马上价格高起来了,结果收的8元一斤,上海订的价格是7元一斤,这样倒赔1元钱一斤。”
记者:“这样的话你还要收吗?”
姜建新:“不收不行,刚刚进入上海,你要保持这个信誉,你不然的话,后面怎么弄?”
当时因为姜建新退出常州市场,农户的菇价迅速回升,零售价一斤8元,他卖到上海是批发价每斤7元钱,卖一斤就要赔上1元钱,但他还是一咬牙收。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后来有农户听到了消息,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