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不等于首选,便宜也不会动心,贵贱全没概念,买单的惟一标准就是“喜欢”——
66.9%的人认为“80后”的消费欲望远远大于消费能力
上周,25岁的唐妮把她准备的情人节礼物炫出来——一小盒巧克力。同事们顿时大失所望:“就这个?!”唐妮得意道:“这是独一无二的!”
唐妮说,这是她跑到一家人气超旺的手工巧克力店亲手做的,6小块儿,99元——“天长地久”!同事们都笑起来。43岁的汤大姐说:“妮妮太好骗了,不就是把巧克力化了再冻起来吗,99元,都能买五六斤了!”
唐妮笑着不回应。她知道,再怎么解释,汤大姐都理解不了这盒巧克力里的含义,就像她永远不理解汤大姐对大卖场打折的热衷一样。“80后”跟上一代之间的消费观念代沟,宽得足够撑船。唐妮现在满心期待的,是男友的那份情人节礼物——白色掌上游戏机PSP。虽然男友刚刚研究生毕业,几乎没有储蓄,却毫不犹豫地刷卡买下了她心仪已久的PSP。
“80后”的唐妮们如今是最受商家欢迎和重视的新客户群。虽然有人给他们冠以“ATM世代”的称号——缺乏积累(Accumulation shorten),乐于消费(Tingled on consumption),不做计划(Making no plan)——但无可否认,有全新消费主张的“80后”正成为中国的消费主力。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日前联合开展的一项“80后”消费调查(7791人参与)显示,66.9%的人赞同“‘80后’消费欲望远远大于消费能力”的说法。
全新的消费主张:关键得看喜欢不喜欢
26岁的外企职员江南是公司里出名的“血拼族”。用江南妈妈的话说,赚得不少,可惜,左手进右手出,全穿身上了。江南却表示,她并不是一味崇尚名牌的“败家女”,“不会傻到为了一个名牌商标去浪费血汗钱,关键还得看喜欢不喜欢。”江南的衣柜里,既有攒了几个月工资买的限量版包包,也有大量她轧马路淘小店淘来的便宜宝贝,而买单的惟一标准就是“喜欢”——有品位,有风格,不会跟同事“撞衫”。
27岁的萧俊亮同样在为他的“喜欢”心甘情愿地付出。任职IT公司的萧俊亮,平时日常开销并不大,和同事合住出租房,基本上在公司食堂吃饭,闲暇时间主要是上上网,打打游戏。萧俊亮最大的开支来自他铺满一桌的“兵人模型”。自从在一个朋友家里见识了一屋“兵模”后,喜欢看军事杂志,看战斗大片的萧俊亮就一头扎进了军事模型世界。“兵模”价格不菲,一个BBI经典系列的小模型,售价就高达数百元。但萧俊亮花起这个钱来,丝毫不心疼,有时候淘到绝版模型了,还特别有成就感。
“瞎浪费!”萧俊亮的爸爸一说起儿子的这个兴趣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始终无法理解,这些不能吃不能用的玩具,花那么多钱收集起来有什么意义。
“80后”的消费主张,是上一代人无法理解的。他们的消费准则并不一定有明确目的和实用意义,而更基于主观的喜好。“喜欢”,正成为“80后”越来越主要的消费冲动。
此次调查亦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样的东西会让你“束手就擒”乖乖掏钱?在这个多项选择中,虽然“自己确实需要的”占了首位(21.5%),但“喜欢的”以19.5%的比率紧随其后。
膨胀的消费欲望:把消费作为赚钱的动力
零点公司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已经工作的“80后”青年,其月生活支出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平均月支出每人为1180元。
唐妮所在的办公室里,她就是远远领先于老同志们的消费大军。单说日常支出,交通,唐妮比汤大姐多出好几百元打车费;饮食,汤大姐走菜市场路线,唐妮时不时要下个馆子泡泡吧。更不用说唐妮那些五花八门的消费欲望了:健身、唱K、玩游戏、旅游……
江南也是“消费论”的拥护者。她无法认同父辈那种拿了工资就存银行,看着存折数字变化兴高采烈的消费态度。“攒能攒多少呢,尤其是我们这些刚工作的,工资本身就不高的,攒半天钱,结果房价一涨,还是啥都买不起。”
江南更喜欢用消费来作为自己赚钱的动力。比如,为了攒下圣诞节泰国游的经费,她义无反顾地接了那个难啃的项目,整个12月都一头扎在公司里,没休息过一天。等到躺在异国的五星级酒店,享受精致的SPA时,江南觉得满意极了,“如果攒再多钱都不花,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巨大的消费市场:商家紧盯两亿八千万“80后”
零点公司的相关分析认为,“独生子女的资源操纵与话语优势”、“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众传媒与商业发育对于流行文化的推崇”等等,都使得“80后”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虽然在‘80后’中,‘月光族’总体来看是少数,但在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在经济可承受的基础上,主动消费的意识都比较强。”他们崇尚于“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钱挣来就是为了花的”的理念,希望尽可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服务。
本报调查的相关数据也是例证。针对消费观念,“坚信钱是赚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就以15.1%的比率高居榜首。“时尚流行的”、“网络的、娱乐的、电子的”、“没见过的、新鲜好玩的”……这些选项都以较高的比例,在“80后”的消费意愿调查中名列前茅。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的“80后”一代拥有大约两亿八千万的潜在消费人群,这一代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膨胀速度,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环境。
有老牌快餐公司将“我就喜欢”作为大力推广的广告语,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开始起用“80后”作为代言人,银行不断推出以“80后”为目标的卡通信用卡……商家们纷纷改头换面,积极迎合“80后”的消费市场。
强大的消费保障:已经工作了,父母还是每月给钱
轰轰烈烈的消费热潮背后,“80后”的消费理念出现了令人忧心的现象。
无计划,被认为是“80后”消费的一大特征。在此次调查中,关于“有无定期存款”一项,坦言“没有,我是标准月光族”的,占了28.7%,而更多的人则表示“说不定,有时花剩下的钱也可以攒起来的”(43.9%)。
唐妮用“工资低”来为自己的无计划辩解。“工资不高,想攒钱也攒不了多少啊。”江南以“为时尚早”作为理由。“我们刚工作,一切都没有基础,处于正在消费没有积累的时期。”
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无计划的消费,就呈现出如下的形态图。调查中,被“80后”普遍承认的自身消费状态有:想过记账的,最后都放弃了;永远缺钱;我好像什么都没干,但账户又空了;不会理财,跳过所有报纸的理财版。
常透支,喜欢刷卡,热衷于网络购物,是“80后”消费的另一特点。萧俊亮的大部分兵模购自网络,现在网上信用卡使用非常方便。他的手机、电脑、大家电等等,均通过信用卡商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虽然是透支,但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消费理念吧。”
有研究人员分析认为,“80后”的消费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家庭的支持,“四加二”的家庭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啃老族”。本次调查中,尽管有57.1%的人表示“父母不给生活费”,但也有13.3%的人“已经工作了,但父母还是每月给钱”。
另一种信心来自他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确信,不会去担心自己没有支撑明天的财力。“工资当然是一块儿,还可以做点投资什么的,收益应该比较多吧。”萧俊亮如是说。”
“新股民和新基民里就有大量的‘80后’。”光大银行客户经理李志民表示,他们对投资有很大的热情,但通常没有任何具体的理财计划。他们对投资收益最为关心,却没有人理会投资风险。”
唐妮最近也成了新股民,她刚刚在2月份的股市调整中打了败仗。但这并不影响她一如既往的消费方式,只是月底的时候,她经常会去父母家蹭饭。
计划明年结婚的唐妮开始和男朋友四处看房子,首付的钱他们自然是出不起的,和她有着宽宽的消费代沟的父母,会心甘情愿地拿出多年的积蓄支援。(林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