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财经蓝皮书《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财经蓝皮书指出,与世界上人均收入和中国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明显偏低。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05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仅为40.2,明显偏低。
财经蓝皮书对此给出解释,李勇坚(2005)认为尽管人均GDP的增长对于服务业的增长具有很大的驱动作用,并促进了服务业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却使服务消费出现了断层,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受到了收入差距的遏制,服务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了均衡。因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显著,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因此,这部分人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收入差距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存在着一个绝对数字庞大的相对富裕阶层,这个阶层支撑着一些奢华性的服务业畸形发展,中低收入阶层所需求的质优价廉的基本需求性服务业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服务业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这样,中国巨大的收入差距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导致中国的服务业比重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
江小涓、李辉(2004)所做出的解释是,1980年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可能是对以往多年重建设轻生活、重工农业生产轻服务业发展这种传统增长模式的校正和补偿。而1990年代以后服务业的增长表现相对是一种“常态”。
黄少军(2000)给出的解释是:①我国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②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经济转型期;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幅员辽阔;④我国是世界上实行户籍制度的少数国家之一,人口流动性差。(闫昕霞/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