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02月28日16:1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传承创新 循环型农业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博会 动漫游戏 构建和谐 生产性服务业 风电装机容量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质量,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牢牢把握中央宏观政策取向,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保持经济发展逆势走强的良好势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目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推进土地向种养能手和专业大户流转,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落实牛羊产业大县扶持政策,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3%。新增蔬菜、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万亩以上。深入实施“4个1000万亩”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加快建设国家支持我省实施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以坡改梯为重点的中低产田改造,新修标准梯田1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围绕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增长30%以上。加大金昌国家新材料、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在改造提升金川公司、酒钢公司、兰州石化三大千亿元产业链的同时,加快庆阳石油化工和煤电化冶、平凉煤电化冶、白银煤电化冶运及精细化工、酒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4条区域性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签约项目的对接和落地实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共建园区”建设,引进资金实际到位1300亿元。

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继续落实和完善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交通枢纽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资源开发,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构建多层次的城乡商贸服务平台,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积极谋划和建设文化旅游大项目,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大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

促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以兰州新区为重点,发挥兰白核心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风电和太阳能光电应用产业链条。建成酒泉风电二期首批300万千瓦项目,启动金武大型风电基地建设。风电建成装机总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00万千瓦。大力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华亭煤业20万吨聚丙烯项目建设,争取平凉年产7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和庆阳石化6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抓好核桃峪、新庄等一批特大型煤矿项目,全省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7330万吨,新增产能1570万吨。深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加快天水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建设1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设一批支撑性和标志性的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兰白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酒嘉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和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完成金昌、白银、陇西、华亭、武威黄羊5个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进度的50%。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工业、社会三大体系。

(二)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着力增强投资拉动力

紧紧抓住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蕴含的重大机遇,用足用好现有政策,以项目带动发展,以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

精心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打造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高水平、高标准谋划和组织实施100个省列重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向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聚集,着力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建设。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选择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推动富民多元产业和区域首位产业快速发展。千方百计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较快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重大项目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做好项目落地工作,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建成投产率。加强项目管理,严防“豆腐渣”工程。做好项目用地统筹、征地拆迁、审批核准、资源配置、资金配套等保障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增高速公路400公里以上。加快县城通二级公路、干线公路网出口路和普通国省道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建设,优先支持老少边贫地区改造提升区域干线路网,建设二级干线公路800公里以上。实现所有乡镇和55%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抓好兰渝、兰新第二双线、兰州至宝鸡客运专线、敦煌至格尔木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银西铁路。加快兰州机场二期扩建、夏河机场和成州机场建设。建成750千伏第二通道、兰州东-天水-宝鸡输变电工程和酒泉风电基地300万千瓦配套送出工程。增强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确保西气东输三线甘肃段工程如期完成。

加大信息畅通工程建设力度。制定促进全省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5亿元。支持大型企业利用信息化推进转型升级。加大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质量管控、诚信体系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二期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交通物流、质量追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示范应用。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依托产业集聚,突出风貌特色,积极支持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加快推进中东西三大城市群建设。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做大做强县城规模,提高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综合承载能力。运用政策和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努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舟曲、成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全面完成东乡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完成岷县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基础设施、耕地复垦、农牧业等重建任务。

(三)加快兰州新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建设兰州新区是全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须按照“以创新精神、举全省之力、奏开放强音、促产业聚集”的要求加快推进。

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省政府已出台《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要抓紧落实,把政策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规范做好土地一级开发和使用权有偿出让,提高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水平,打造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筹措更多资金支持兰州新区发展。

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兰州至中川机场和马家坪至兰州新区铁路。产业园区水电路气及通讯网络基本建成。核心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及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基本建成。枢纽型物流基地、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兰州新区服务功能。

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园区规划,以承接产业转移和老城区企业“出城入园”为契机,全面推进国务院批复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在园区内形成“产品相互关联、技术相互协作、设施相互共享”的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已建成项目尽快达产达标。

加大新区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以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全方位宣传推介,采取联合招商、专题招商、定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形式,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的申报、规划和建设工作。

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模式。支持兰州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共同建设产业园区。加强省内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兰州新区和各市州招商引资及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向兰州新区集聚,实现招商引资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着力加快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以国家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为契机,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推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纵深发展。继续抓好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坚持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切实在为民富民上见实效。

抓紧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指导,抓好方案实施。落实国务院扶贫办与省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项目论证和申报获批及资金争取工作。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以区域连片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和劳务经济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6%以上,按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加快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户用沼气、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建设科技惠民计划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金融资金扶贫总量,采取贷款贴息、资金互助、滚动使用等有效形式,提高使用效率。积极推进社会帮扶工作,全面落实我省与天津、厦门签订的对口帮扶和深化合作协议,加强与中央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协作,形成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抓好中央和省上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大民族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首位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支持甘南州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在兰州新区落地建设。

(五)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

围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六大工程”,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营造文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施“1313”工程,构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打造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13个板块的文化发展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的保护,科学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农家书屋向自然村、国有农林场、寺院、社区延伸。加快建设和完善省文化馆、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支持艺术创作生产,重点实施“十个一”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加强广播影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户户通”工程。实施全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工程。推进金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六个类型的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和印刷、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五个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做大做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和省演艺集团。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抓好20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办好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和第六届省文博会。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拓宽产业融合发展路子。促进文化与体育、金融、生态、饮食、养生等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转制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进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股份制改革试点,完成20家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全面小康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目标要求,继续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继续为民办实事。按照择急择重、量力而行和普惠制原则,集中力量办好10项26件实事:(1)实施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扶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2)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5%;农村低保标准提高28%;农村五保省级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800元提高到2000元;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发放护理补贴。(3)实施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实施7714户垦区危房改造;实施2000户游牧民定居工程;新建25800套廉租住房;新建57300套公共租赁住房;实施4.4万套棚户区改造;对10万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5)建设250个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人均25元提高到30元;实施100个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6)新建1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7)解决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3万户农村沼气用户;建设3000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8)实施6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9)建设100个县乡农贸市场。(10)在500个乡镇(街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行动,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在城镇落户就业,劳务输转50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采取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和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等措施,确保增收计划全面落实。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实施城乡幼儿园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和落实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加快民族地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和补助津贴。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特色和教学质量,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全免学费政策,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城。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推进中心城市医院改扩建,缓解“住院难”问题。继续巩固和提高基本医保待遇水平,确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有序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向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不断提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群众的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帮助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和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深入开展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西北人口信息中心,实现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应用。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加快甘肃科技馆建设。开工建设甘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力争在全运会等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加强统计监测,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深入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地震、气象、测绘、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管理、慈善和红十字会等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落实监管责任,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深化甘肃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作用。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开发区域突出工业化、城镇化,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指标。限制开发区域突出城镇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收入等评价指标。禁止开发区域突出城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评价指标。

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规划,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510万吨。加快推进建筑、农村、商业和公共机构节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突出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三类污染物防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质量。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扎实推进重大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引哈济党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争取获批“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推进张掖、陇南、甘南等市州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大力发展沙产业,有效促进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打好植树造林、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整体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继续抓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牧还草、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预防能力,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力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战略重组。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积极开展水利改革试点,推进水价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巩固基层医改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继续打好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确保实现新增信贷投放1400亿元以上、企业首发上市4家、直接融资600亿元以上、“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实施地方金融机构新一轮增资扩股。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做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储备,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

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认真实施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36条”,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部门出台的细则及具体措施。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承包海外工程、开展技术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的合作并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审慎决策,规避和防范投资风险,确保资产安全。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加强利用外资工作,开展“民企陇上行”大型招商活动。继续办好“兰洽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0亿元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