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一花”引来“万花”开
自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等人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以来,干细胞多能性研究一直是国际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赵同标看来,6年来,全世界该领域的实验室就像在赛跑一样,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诞生。
2007年,日本科学家运用相同的“简单处方”成功实现人表皮成纤维细胞的重编程。同年,全球共有4个研究小组报道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系的建立。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相继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出嵌合体小鼠,证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多能性。此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前沿中的前沿,多个实验室着眼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更新,先后创建了腺病毒载体技术、蛋白转染技术、小RNA技术等一系列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期望解决传统依靠病毒转染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安全性问题。
同样,我国在细胞核重编程及再生医学应用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刘德培介绍,在体细胞克隆领域,我国相继成功获得第一头克隆牛、猪、猴等大动物,并在国际上率先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两支研究团队,于2009年分别利用iPS细胞克隆出小鼠,从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全能性。对于细胞核重新编程的机制研究,中科院研究员裴端卿等人在《干细胞》上报道了间充质表皮细胞转换对重编程的发生是必需的。
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三,而在干细胞领域发表论文的总数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对于这些成绩,裴雪涛给出了客观的评价:“诱导多能干细胞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无疑是干细胞领域的重大突破,值得追捧。论文数量的增多证明了我国在这一领域跟进快,与世界差距在缩小,但从另一角度看,我国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在原始创新性和质量上仍有欠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把眼光从技术突破本身延伸到再生医学应用领域,因为这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地,也是最终能造福人类的重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