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8日 何宁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抢抓机遇、开创新局的五年,是加速转型、蓄势跨越的五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完成了“十一五”主要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稳中趋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税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跨过1000亿元、3000亿元、40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预计2011年分别达到1410亿元、3580亿元、459亿元和143.3亿元,年均增长11.3%、11.1%、18.4%和2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万美元,年均增长9.2%,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珠海正从交通末梢向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转变。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新建市内铁路轨道运输线60.1公里,新增公路69.8公里、桥梁34座,新建高速公路34.5公里;新改扩建港口码头泊位25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的7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133万吨、货物吞吐量3596万吨,分别增长144%和101%,亿吨大港即将建成。
产业升级进程加速。产业朝着高端、集群、错位、生态的发展方向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848亿元,比前五年增加1469亿元,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750.3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94%。预计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42.5%和20.5%。
城市格局明显优化。赢得了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奠定了发展优势。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横琴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高。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确定了“一条主轴、两大板块、三区一城、若干组团”的城市格局和组团式紧凑型城市形态。城市化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提高到87.78%和44%,森林覆盖率达到29%。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年累计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251.9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61.9%。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6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52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9%。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2.8%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学12年免费教育和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0.2岁。
五年来,我们围绕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保增长,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四年大发展”目标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采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揽子政策措施,力促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拉动效应,全力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五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5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5%,预计2011年达620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位居珠三角第一。外贸转型升级,内需持续扩大,消费日益增长,五年累计外贸出口总额达1026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119%,加工贸易中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混合生产方式出口所占比重达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业总收入分别达2123亿元和935亿元,比前五年分别增长116%和75%。预计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2980亿元和1638亿元,分别是2006年末的2.6倍和3.1倍。
(二)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我们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多措并举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集聚发展优势高端产业。制定实施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推动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全市24个工业园(片)区调整为8大特色园区,三灶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集群被评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家用电气、石油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全市6大主导产业五年累计完成增加值22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1%。加快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实现“上天入海”重大突破,中航通用飞机珠海制造基地、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珠海航空产业园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了全省空白,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发展“两少两有两高”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五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累计达576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39%,占工业总产值的41%。加快发展商务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银行机构由19家增至26家,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五年累计分别达2357亿元和1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0.5%。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海洋经济,斗门生态农业园成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海洋经济总产值从247亿元增加到436亿元,增长了76.5%。
协调发展内外源型经济。积极扩大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优化,推动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26亿元,年均增长5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1亿美元,年均增长6.8%。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0家和大型央企项目46个,投资总额分别达3.3亿美元和1911亿元。已建成投产的重大产业项目6个,实现产值35.1亿元;在建项目29个,总投资达840多亿元,建成后年总产值将达2100多亿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从165亿元增加到340亿元,增长1倍多;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四位一体”融资平台累计帮助600余家企业融资45.7亿元,上市公司由13家增至30家。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强化“1+N”自主创新政策的集成效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五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科技支出累计达21.9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提高到1.9%。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新增各级公共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160家,总数达222家。质量强市建设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和检察室。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比前五年分别增长109%和163%,2011年每百万人口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三位,连续六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兴交通,提升发展带动能力。强化交通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集中力量推进交通大发展,带动城市格局大转变。加强交通战略规划,规划建设一批总投资达1350多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其中已动工项目总投资446.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6.1亿元,完成的投资额是前五年的7.4倍,跨境交通、城市道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陆域形成工程即将完成,广珠城际轨道和广珠铁路全线、高栏港高速和机场高速将于今年先后建成通车。五年累计投资26亿元新改扩建200条市政道路。珠三角首个15万吨级大型干散货码头1号泊位试运行,珠海港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江海联运态势形成。空港加快发展,珠海机场五年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716.8万人次和货邮吞吐量7万吨,比前五年分别增长99.2%和66.5%。口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关能力大幅提高,五年累计通关人数达4.5亿人次,比前五年增长35.9%。
(四)建新区,再创珠海发展优势。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同意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横琴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开发政策最优、体制机制最活、创新空间最广的开发新区。推动《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制订和颁布实施,为横琴锐意创新、快速崛起提供了法律保障。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五年成规模”的开发节奏,高标准创造性地推进横琴各项建设。多联供燃气能源站、横琴总部大厦等一批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正加快推进,15个累计投资超过830亿元的产业项目正抓紧洽谈,路、水、电、气等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期工程将在今年高标准建成。
(五)促协调,统筹城市一体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部署,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利用特区扩容契机加快城市一体化进程,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深入实施“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打造“香洲服务”和“西部制造”品牌。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加快,五年累计引进服务业投资20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727亿元增加到1758亿元。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提速,市财政投入50多亿元专项资金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启动;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从37.8%和50.1%提高到39.2%和53.8%。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127.3亿元,年均增长35.1%,累计落实农民生产补贴6.1亿元,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7条、里程达117公里,2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改造危桥21座,改造水利工程及围内水利设施536处,解决了17.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防治地质灾害,加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创建全国减灾示范区23个。
(六)优生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落实“三严”方针,实施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优化了城市环境,增添了城市魅力。
加强环境治理。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五年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改扩建污水管道25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63.6%和64.1%提高到85%和92.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深入开展“净畅宁美”环境整治行动,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着力建设“数字城管”,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实施生态工程。提升绿化水平,全市建成区五年累计新增绿化面积1580万平方米,新增人均拥有城市公园绿地面积3.5平方米,分别比前五年增长34.1%和34.2%。新建扩建公园、小游园20个,建成绿道384公里。创建国家、省、市生态示范区125个、“绿色学校”109所、“绿色社区”34个,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卓有成效。
节约利用资源。扎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五年累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0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32%和24.26%。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五年累计清理闲置土地5.3万亩,储备土地2.8万亩,实施“三旧”改造0.6万亩,节地率达20%,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值和财政收入年均提高11.1%和18.1%。电力、水资源等要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七)共合作,深化区域交流互动。全面落实粤港、粤澳各项合作协议和优惠措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领域,增强了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能力。珠港澳台紧密合作深入推进,五年新增港澳台企业1369家,对港澳台进出口总额达505.2亿美元,实际利用港澳台资金33亿美元,年均增长9.7%。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挂牌运作,总投资9.56亿元的竹银水源工程建成使用,珠澳跨境工业区等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国务院批准珠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增加附属功能。设立全省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引进项目36个,总投资达8亿元。加强珠中江交流合作,协同打造珠中江经济圈,三市签署合作协议44项,实现公交互通、年票互认和通信资费一体化。深入推进“双转移”工作,累计接收本省转移劳动力3.3万人,揭阳、茂名两个对口产业转移园引进项目113个,总投资376.8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49个,2011年实现产值102亿元。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五年累计投入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65亿元,实施扶贫开发“双到”项目495个、实现脱贫9963户;支援汶川绵虒镇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提前完成,支援重庆三县和四川凉山地区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