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激昂跨越 奔向幸福

2012年02月08日16:4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财政教育支出 公办高校 中央苏区 沪昆线

2012奔向幸福

人均收入“跑赢”GDP

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2%,CPI控制在4%左右……鹿心社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既关系江西经济未来走势,更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同样令人瞩目的是,透过这些目标的背后,“打造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等在报告中首次出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生产总值增长10%

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

去年,我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10%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持平,向人们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稳”,就是保持现有的良好势头和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求进”,强调的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占了较多的篇幅,并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面对今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顺势而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我省加快进位赶超的步伐。因此,基于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发展趋势,10%的目标对于今年经济发展工作,既保持了理性,也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预留了更多空间。

人均收入增长12%

增进福祉,经济增长更多惠及老百姓

江西“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富民强省的蓝图,提出了居民收入五年翻番的目标。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第二年,代省长鹿心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人均收入增长12%,比去年预期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最高预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富民为先、民生为本经济增长更多惠及百姓的执政理念。

从人均收入增幅“跑赢”GDP增幅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现在更加注重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上不去,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富民优先,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早日实现“十二五”富民强省的目标蓝图。

CPI控制在4%左右

物价无小事,实现目标仍面临压力

经济数据中,百姓冷暖自知的当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高低波动挑动着老百姓最为敏感的神经。报告显示,2011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2%,CPI高于4%的预期目标。因此,今年物价走势备受关注。

民生无小事,物价无小事,让百姓安心、放心、稳心过好每一天是执政者的首要之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CPI涨幅再次维持在4%左右的目标。受翘尾因素影响,实现今年CPI目标压力不小,这无不体现了政府抓好物价调控的责任感和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今年物价形势复杂,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但市场涨价因素有望减弱,加之一系列稳物价和市场监管的措施出台,物价水平可望实现稳中有降的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投资拉动,缩小与全国发达省份差距

江西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还低于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近几年,3万多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为我省发展积聚了巨大发展能量和后劲。但是,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关系江西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举。只有坚定不移扩大投资,狠抓重大项目,才能尽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3%的目标。

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

绿色崛起,彰显绿色发展的低碳理念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的话语之一。

报告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依法取缔、关闭一批不达标企业,着力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绩效考评体系,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打造经济增长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打造区域增长极,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提出,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江西日报